从清初《服色肩舆永例》看清代服制对汉族纹饰继承与发展.docVIP

从清初《服色肩舆永例》看清代服制对汉族纹饰继承与发展.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清初《服色肩舆永例》看清代服制对汉族纹饰继承与发展

从清初《服色肩舆永例》看清代服制对汉族纹饰继承与发展   清代《钦定服色肩舆永例》是由顺治帝在1652年钦定并颁行天下的服饰车舆制度。其中相关条列涉及到对于汉族传统服制中补服制度的继承和发扬,可以说是满族服装形式与汉族服饰纹样的融合。对于一个极为重视本民族习性以及服饰传统的民族而言,“润色章身,即取其文”这种融合有一定的政治含义,用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以巩固自身的政权。   清朝定鼎中原后,在服饰上强调全国穿衣戴帽需完全沿袭祖制,也就是满族传统服饰制式。但统治者也深知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仅凭军事、政治优势,远远不能长久统治这个国家,必须在文化及其他各个领域占有优势。因此。在对待汉族传统服饰和清入关之前的本族服饰如何取舍时,提出可以取其内在的文化特色,如纹饰可以继承下来。曰:“不过云衮冕、备章、文物足观耳。殊不知润色章身,即取其文,亦何必仅沿其式。如本朝所定朝祀之服,山、龙、藻、火,粲然具列皆义本礼经,而又何通天、绛纱之足云耶?”如此变通,就不必非要沿袭其款式不可了。清代在纹饰方面,主张“润色章身,即取其文”。保留了明代的补子,图案在沿用明代补子的基础上,也有自己的创新,而且朝祀之服依旧采用汉礼服的十二章。这可能就是清代统治层所谓坚持“未可轻革旧俗”的权宜之法,把对汉族传统服制中认为可代表“大统”的部分全部继承下来,以示自己的正统地位。   从史料记载,清代在服装上很早就是用龙纹、五爪团龙,尤其是对明代的官服制度中补服纹样的借鉴,满足了清朝政府入关之后统治管理文武官员的要求。《清稗类钞》记载:“补服,俗称补子,文武官吏之徽识也”,其形制特点为“缀于章服之前后心”,皆以石青色的绸、缎、纱、缂丝等为面料,上面织或绣符合其身份的“补子”,这是清代重要的礼仪服装,是清代文武官员的章服和公服。补服早在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时期,便决定效仿明朝补服之制,使后金的官员们也着补服以辨等级。因此,天命六年(1621年) 七月,努尔哈赤为了健全礼制,巩固统治,议定后金官员的官服制度,决定借鉴明朝的补服制度,以辨等级??“贝子穿四爪蟒子之补服,督堂、总兵官、副将穿麒麟补服,参将、游击穿狮补服,备御、千总穿带彪之补服。 ”这是清代补服的前身。   清朝定鼎北京后,顺治年间补服的纹饰使用进一步完善。顺治九年(1652年),顺治帝对于补服规定更加严谨详细,钦定的《服色肩舆永例》中规定:“公、侯、伯……镶领袖袍及长短外套俱钉麒麟补子。在院部等衙门,一品官钉仙鹤补子,二品官钉锦鸡补子;不在院部等衙门,一品官、二品官钉狮子补子,外任文武一、二品官同。在院部等衙门三品官钉孔雀补子,四品官钉云雁补子,不在院部等衙门,三品官钉虎补子,四品官钉豹补子,三等?钉熊补子,外任文武三四品官同其一等?。在部院等衙门,五品官用白鹇补,六品官用鹭鸶补,七品官用??补;不在部院等衙门,五品官用熊补,六品七品官用彪补,外任文武五六七品官同。在院部等衙门,八品官用鹌鹑补,九品官用练雀补,不在部院等衙门,八品官用犀牛补,九品官用海马补。外任文武八九品官同。都察院按察使司官不论品级俱穿獬豸补。”同时对于官员的家属使用补子也有明确的规定:“公、侯、伯、一品官以下,满汉有顶带官以上,其妻俱从夫服,父母俱照子服,其未分家子未出嫁女俱照父服,但不许用顶带补子。 ”公、侯、伯、一品、二品、三品、四品等官,凡五爪、三爪蟒苏缎,圆补子俱不许穿,如上赐许穿。除了各级官员服制规定之外,还对举人、官生、贡生、监生生员做出了规定,不许用补子。并对服饰违禁现象做出了明确的处罚条例:“凡违禁衣物如五爪、三爪蟒苏缎,圆补子……存留在家,四品以上官穿蟒缎、?缎等物长短外套上若不缀补子□□□□,五品以下官必照品级缀补子,以定服色。若穿下品之服无罪,以上议定逐一申饬禁约,不许越分,穿用如有违错治罪,各宜通行遵守。 ”在《钦定大清会典例》中也对亲王、郡王等之服制要求作了具体规定:亲王、世子、郡王冠服“补用五爪团龙文四,服用满翠五爪四团龙段(缎) ”;贝勒、贝子冠服“补服用四爪团龙文二及蟒文妆花等段”;镇国公、辅国公“服用四爪方蟒”余与贝勒同;镇国将军补服用麒麟;辅国将军补服用狮;奉国将军补服用豹;奉恩将军补服用虎;民公、候、伯补服或用麒麟或用四爪蟒。 ” 顺治九年服制的规定是比较详尽的,各品级官员服用补纹、面料品种各不相同,官员家属依据亲疏关系穿着服饰有所差别,品服上可以兼下,而下不可以兼上,违例将受到处罚;品官是否在部院等衙门,长短褂上的补子纹样有所差别,在部院等衙门补纹用禽,不在,则补纹用兽。除了第四点之外,其他的三点在清朝始终使用。这与后来的补服纹饰的规定已经颇为接近。   虽然清代补子承袭明制,但也有所发展和变化,这里的图案布局、动物种类及绣法与明代略有差异,实际上已经形成为清代官服的特色了。首先,清代官服对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