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保密与公开角力
保密与公开角力
互联网时代,保密形势在各国空前严峻。不仅中国,世界大国的保密制度均趋于越来越严苛,包括注重信息公开的美国。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于2009年6月22日对保守国家秘密法修改草案进行了审议。权威人士表示,这次修改主要是因为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以及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应用,让保密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近期,澳大利亚力拓公司驻上海办事处4人被上海市国家安全局以涉嫌窃取中国国家秘密拘捕。泄密造成的巨大损失又一次刺痛了人们的神经。
与此同时,一场2。年来罕见的保密检查正席卷全国,不仅包括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也在其中。不久前,国家保密局举办地方保密大检查高级研修班,预示着地方大检查也将拉开帷幕。
系统内称之为“保密风暴”。2008年2月至9月,90个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接受了一轮拉网式排查,重点是计算机和移动存储介质,某些要害部门一年内被查了4次,至少已有22人在这次风暴中受到处理。
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实施,使得政府信息公开逐渐成为满足公民的知情权的基本方式。在最新的保密法修改中,一方面参与讨论者提出缩小定密范围、防止滥用定密权等主张;另一方面修法者也强调了“越开放,越要保密”的主张。
保密与公开在中国延续了十余年的博弈,在新形势下面临着一场全新的角力。
秘密范围遭受质疑
1998年,某省一农民因接受境外电台采访,被判“为境外非法提供情报罪”,所指的情报是当地的一起普通绑架撕票案。法律专家批评某些人扭曲解释了保密法的“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
相反,某些真正的国家秘密,却被扔进垃圾堆里。9个福建渔民,长期钻在驻军和军校附近的废品堆里挑挑拣拣,仅被截获的就有数千份军事资料。据了解,近几年,废品站成为保密检查的重点。
据统计,中国每年产生数百万份秘密文件,美国仅有10万件。保密系统流传一则笑话,说境外间谍对来自中国的情报非常头疼,因为数量惊人,且大部分无密可言,为了不错有价值的信息,他们又不得不紧盯住每一张纸片。秘密文件之多,由此可见一斑。
有专家表示,秘密文件过多过滥,不仅增加了保密成本,也影响了国家保密制度的权威,更重要的是,阻碍了政府走向信息公开的道路。
国家保密局在修法说明中提及,缩小国家秘密范围是修改方向之一,但目前对于国家秘密,草案仍维持20年来一直备受批评的笼统定义和宽泛列举。
国家秘密谁来认定?不服认定怎么办?长时间不解密怎么办?这些问题,草案均没给出答案。而这些恰是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后,亟待保密法作出配合修改的核心内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后,“国家秘密”成为很多部门拒绝公开信息的重要理由。
现行保密法规定:“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而框定秘密范围的7条事项,包括国家重大决策、国防、外交、国民经济、科技和国家安全,最后一条“其他国家秘密事项”,可涵盖各个领域。许多人认为,“利益”的解释易被扩大。
据悉,与宣传、推进多年的“阳光财政”相悖的是,1991年下发的财政部、国家保密局《关于印发的通知》中,机密级事项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中、长期财政收支计划、年度收支计划、预算、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
又如,灾害“死亡人员总数”在2005年8月8目前确属国家秘密。这也就不难理解,在2003年SARS事件中,官员被撤换后的数字剧变给人们带来的冲击。
而关于内部规定以及内部文件、敏感信息,其界限则更为模糊。
某部委信息办主任告诉记者,在信息公开中,涉密文件反而容易处理,最难处理的是一些看来不适合公开的非密文件或事项,有些工作秘密未上升到国家秘密层次,但公务员法又要求公务员要保守工作秘密。让许多政府工作人员烦恼的是,如何给申请人一个说法。
而有些官员,则没有这样的烦恼,他们还是习惯性地认为:“凡未公开的信息都是国家秘密。”
草案一审中,有委员指出,要尽量缩小国家秘密的范围,特别是要分清工作信息和国家秘密。有委员援引惠及几亿农民的中央一号文件被某些地方定为密件为例,说明定密之乱已经影响政策贯彻实施。
北大教授姜明安建议立法机构可考虑,在秘密范围难以具体确定情况下,列举财政预算等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应公开信息。
缩小国家秘密的另一个方面是明确定密责任。草案一审中最受委员关注的是定密责任人制度,但草案仅强调人员责任,县级以上机关单位享受定密权的规定未变。这与一些学者建议参照的美国“定密官”制度相去甚远。据了解,美国联邦政府原始定密官仅4000多人,须经总统行政命令或特别授权才有定密资格。鉴于此,有委员建议提高定密层级,主要集中在中央机关层次,而且要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