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视角下论文剽窃治理.docVIP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信息时代视角下论文剽窃治理

信息时代视角下论文剽窃治理   摘要:以创造和开发知识为重点的信息时代的到来,在快速提高我国知识软实力和科技创新力的同时,也滋生了论文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的温床。论文网络化、规模化、系统化,剽窃方法简单,认定标准模糊,社会评价体系偏颇等是论文剽窃出现蔓延趋势的缘由,应从科技治理、学界规制、体制改革、观念教育、公开监督等方面予以防范与治理。   关键词:信息时代;论文剽窃;治理   中图分类号:G312文献标识码:A   据英国《自然》杂志2010年9月报道,截止2009年底,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已经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这期杂志同时在“通信”栏目刊登了《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编辑部主任张月红的一封来信,道出给中国某杂志投稿中有31%的论文包含剽窃内容。同是9月,美国《科学》杂志刊出题为《中国的科研文化》的社论,直指中国目前的科研文化“浪费资源、腐蚀心灵”,使我国潜在的创新步伐减慢。随后11月,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门委员会主任、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更是呼吁“我们的学术道德维护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自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工业社会庞大结构的逐步解体、集中调控到再分散,以信息技术为主题的信息革命正悄然到来。计算机的逐步普及,电子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晶体管、集成电路的规模化应用,特别是各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都标志着人类社会已经开始由传统产业时代逐步向以创造和开发知识为重点的信息时代过渡。时代变革,社会竞争,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时,也为我国学术领域论文剽窃创造了沃土,严重浪费资源、阻碍创新步伐,极不利于我国干净、有序、自由、健康科研环境的构建。因此,探讨当前如何防止、规制论文剽窃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剽窃”的内涵界定   “剽窃”一词由公元一世纪古罗马著名讽刺诗人马歇尔创造,[1]其概念源于拉丁语“plagiarius”,英文“plagiarism/plagiarist”(剽窃/剽窃者)便是由拉丁文“plagiarius”(掠夺者、绑架奴隶或儿童的人)演变而来,[2]并在1621年由理查德#8226;蒙大拿第一次将其使用在英???中。[3]   在中国古代 ,“剽窃”一词有“抄袭窃取”和“掠夺”两层意思。唐文学家柳宗元的《辩文子》:“其浑而类者少,窃取他书以合之者多,凡孟管辈数家,皆见剽窃。”此为“剽窃”一词在我国的最早记录,[4] 意为“抄袭窃取”。 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一:“缘道纵兵士剽窃民家”,意为“掠夺”。西方国家里,“剽窃”不是一个法律术语,英国、德国、美国、加拿大等欧美国家的著作权成文法或判例法中都未使用“剽窃”这一概念,[5]《牛津简明英语词典》中,“剽窃”的定义是:窃取、抄袭他人的思想、著作、发明等一切智力成果的行为。[6]   在科研实践中,“剽窃”的定义在中西学界均无统一界定,其中较为典型的观点有:一是我国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1999年1月15日的解释,即“指将他人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窃为己有发表”;二是美国白宫科技办公室2000年12月6日公布的科研不端行为中,将“剽窃”界定为“把他人的观点、程序、结果或话语据为己有,而未给予他人贡献以足够的承认。” [7]在西方学术界,“剽窃”的定义来自于学术或职业共同体的诚信规范而“无法可依”,但人们又有大致相同的认识:剽窃就是使用他人的作品而“遗失来源”(without attribution)──把他人的观点或者表达当成自己的,这是最主要的属性,又因为学术或职业共同体对自己的行规比法官更有发言权,所以“剽窃”的定义在西方“无法可依”却又无比清晰。在中国,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机构规程都有禁止剽窃的规定,却无一种规范界定何谓“剽窃”,每个大学都要学生远离剽窃,却从来没有清楚的告诉学生“什么是剽窃”。认识研究“什么是剽窃”是预防和惩治剽窃的起点,所有跳过起点的研究意味着过程尚未开始。[8]   作者以为,可以把“剽窃”定义为:将他人的观点、程序、结果或话语等原创智力成果(贡献)擅自据为己有并公开使用,不标明来源或不予以足够承认的行为。   二、信息时代视角下论文剽窃行为缘由剖析   剽窃是全球的通病,传递着复杂的政治、文化、道德和心理信息,学术剽窃折射出的更是学者个人、学术群体和制度之间的紧张关系。与地产泡沫、伪劣商品、垃圾股票和浮夸政绩一样,论文剽窃已经成为我国信息社会的顽症之一,[9]其出现蔓延的趋势定有缘由:   (一)客观缘由   1. 论文网络化、规模化、系统化   “0”、“1”二进制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传统固化在有形载体之上的论文开始与载体独立,[10]手稿、印刷品论文资料逐步通过计算机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规模化,与其同步出现的是庞杂的学术杂志种类,据相关人士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