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庚子事变中张元济
庚子事变中张元济
〔摘要〕戊戌变法后,张元济“以被罪逐臣侨居海上”,及庚子事变爆发,颇留意于时政外交,并外化为书函文字,对秉权者有所建言。事变期间,聚集于上海的趋新士人群体表现活跃,不仅介入“东南互保”的酝酿和策动,而且对朝局走势多所谋划,张元济即为其中重要并具代表性的一人。观照其人政治观念的意义和限度,对了解当时士风民情颇具价值,而据其函札考订相关具体史实,亦可说明某些回忆性质文章中不准确之处。?
〔关键词〕张元济;庚子事变;东南互保 ?
〔中图分类号〕K25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1)06-0139-09???
①关于张元济研究现状的最新综述,参看柳和城《张元济传记与张元济研究“热”》,《博览群书》2010年第2期;喻永庆《近三十年来张元济研究述评》,《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8卷第1期,2010年?3月?。?
②这方面材料,主要见张元济于1900年6-7月间致盛宣怀的数封信函。上世纪80年代,香港中文大学所藏盛宣怀资料中的一部分函件影印出版,即包括张元济手札28通,内容涉及南洋公学译书刊印、留学教育、庚子东南互保、日俄战争、铁路交涉等。(王尔敏、陈善伟编:《近代名人手札真迹――盛宣怀珍藏书牍初编》第1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7年)国内张树年主编之《张元济年谱》(商务印书馆,1991年)摘抄了致盛宣怀函的部分内容,据编者注,知系录自“原信复印件”。后这部分函件又收入张树年、张人凤编《张元济书札》(商务印书馆,1997年)下册,总计32通,与前述盛宣怀资料中所存去函多重合,但排印文字间有错误或不通顺处。下文所用引文,径引自《近代名人手札真迹――盛宣怀珍藏书牍初编》所录之影印版本。?
〔作者简介〕戴海斌,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上海200235。
戊戌政变发生后,张元济因同情变法遭“革职永不叙用”的处分。是年秋天,他结束六年京官生涯,携家眷离京南返,从此投身文教及出版事业,实现了一场“从翰林到出版家”的深刻转变。学界对张元济其人研究非常丰富,仅传记式著述,据笔者所见就不下十种,专题论文更不胜枚举,对其生平各阶段事功、言论皆不乏细密的探讨。?①不过,近有论者总结谓,先行研究涉论较多关于张元济在古籍校理与文教出版事业方面的作为,“唯对其人政治立场方面的探析,仍有未臻详瞻或失察之处”。(1)张元济南下后不到两年即有庚子事变爆发,当清廷对外宣战,东南各省却与列强议约互保,演出一幕令人瞠目的时代活剧,张氏自谓“以被罪逐臣侨居海上”(2),不得不“隐晦”处世,事实上颇留意于政治,并外化为书函文字,不能说完全自外于世局。?②有研究已注意到,张元济南下之初还保有“相当高的政治激情”,由其赞助“东南互保”可见“心系东南民众的生死,忧国忧民之心未泯”。张人凤:《戊戌到辛亥期间的张元济》,《史林》2001年第2期。该文侧重张元济经历政治挫折后,热情逐渐消退,直到绝迹仕途的一段历史,勾勒其“在清末十余年间,由官到民,从儒到商,走知识与市场经济相结合道路的人生大转折过程”。对张氏在这一时期政治活动的考察,并参承载、王恩重《张元济和清末立宪运动》,《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王逍《张元济与浙路商办》,《学术论坛》2001年第2期。戊戌后新旧异途、双水分流之势显然,以上海为中心聚集起一批“自强变法或维新变法中的局中人或同路人”,由此形成南方颉颃北地,昭示长期新陈代谢后的分化和分野。(3)庚子事变中,所谓“上海各官绅商”群体空前活跃,不仅介入“中外保护”的酝酿和策动,而且对朝局走势多所谋划,张元济就是其中重要并具代表性的一人。惜论者大多止于概述,对其政治性言论的语境和实际指向缺少分析,或在背景不明的情况下征引片段言论,或据其晚年回忆文章反观当时政治立场,皆距离实相稍远。对张元济在事变中的观念言行,实有重新检讨的必要。本文拟以张元济与盛宣怀通信为主干,旁参其他史料,重建相关史实,以期丰富对于其人政治思想的理解,并尝试以此切入观察当时趋新士人与中央政府、东南督抚及外国势力之复杂关系中一些值得注意的面向。?
(一)?
张元济南下后,因李鸿章推荐,不久即应南洋公学督办盛宣怀之聘,出任译书院院长。张、盛本非熟识。时盛宣怀掌握轮船、电报、纺织、铁政、铁路、银行多项实业,集利、权于一身,正值“声势值赫,一时无比”之际。为培养适应新政之人,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讲求新学,附设译书院的目的即在“能读西国之书”、“周知西国之为”。(4)由于缺乏熟悉西文、精通译印之人主持其事,译书院虚位以待,张元济罢官来沪,适成恰当的人选。1899年4月张元济正式到职,译书院事务也开始步入正轨。当年,严复翻译英人宓克(Alexander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