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款看黄片引发朝野风波.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公款看黄片引发朝野风波

公款看黄片引发朝野风波      英国的“好事者们”最近罗列了一大堆涉及政府高官与议员的具有轰动效应的丑闻事件,推出了一个“排名榜”,位列第一的是英国内政大臣“公款看黄片”事件。   由于英国网友曾揭发英国内政部网页上居然暗藏色情图片链接,网友对内政部“染黄”程度如何多有追问,这时候出现大臣偷看黄片丑事,而且使用的是“公款”,舆论自然哗然。更有新闻轰动效应的是,内政部当家的是一名女士,名叫雅杰?史密斯。   但事情很快又得到澄清,内政部网页上隐匿着黄色链接之事与内政部无关,是被网络“黑客”们刻意植入进来的,更重要的一点是,“偷看”黄片的人,并不是史密斯大臣本人,而是其“色鬼”丈夫理查德?蒂姆尼。这到底是怎么一桩丑闻呢?      倒霉却无奈的内政大臣      话说史密斯被英国工党政府布朗首相擢升为内政大臣,按惯例,她把其丈夫雇为“下院议员顾问”,在英国这样议会内阁制中,大臣来自本党下院议员,他们具有双重身份。   史密斯的内政大臣一职主要负责英国国内治安、公共安全、反恐及移民事务等,就如今年4月的G20峰会上,安保工作全是内政部在担纲。史密斯一直在忙碌中,要么出差在外,要么就投住在较近的伦敦妹妹家里,很少回到伍斯特郡的家。   但其“议员顾问”丈夫蒂姆尼常常清闲于家中。2008年4月的某个晚上,百无聊赖的蒂姆尼收看了标级为“18”的收费成人片,两晚上一共看过两部。在影片分类中标明“18级”,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18岁以下不宜片,也就是“黄片”啦。   到了6月份,按规定就是报销4月份的议员生活开支并领取生活津贴的时候,史密斯把4月份产生的家庭影片收视费连同网络接入费列在一块,以史密斯为报销人,报送给了英国财政部门。那个月,史密斯的丈夫“一共看”了5部收费电影,其中两部就是“黄片”。   到了今年3月份,史密斯“发现”了问题,又气又羞,据称与其丈夫蒂姆尼大吵一场。接着,史密斯主动向有关部门说明情况,并承诺要把不该报销的“黄片”费如数退回去。      腐败“标的”10英镑      此事被英国媒体《每日邮报》??悉,并迅速报道出来,英国民众震惊万分。此后,媒体对其丑闻的报道力度甚至超过了G20峰会的报道。   3月28日,内政大臣史密斯发表声明,正式向公众道歉。其夫也在第二天正式发出道歉信。但反对党和英国普通民众的怒气难消。   英国民众为何对大臣公款看黄片如此动怒呢?最根本的原因是英国民众长期以来对政府内阁官员和议员享受政府高额薪水和高额津贴这一制度深为不满。现在正是金融危机冲击英国经济最严重的时期,民众纳税钱如此被“滥用”,不惹众怒才怪。   那么,史密斯那一笔“问题”报销单到底涉及多少钱呢?5部收费电视中,3部分别付了2.5英镑至3.7英镑不等,两部“黄片”则是每部5英镑,小计10英镑,加上网络接入费,共计76英镑。也就是说,真正有问题的是那两部“黄片”收视费10英镑,英国民众不论如何慷慨大方,也绝不会容忍拿自己辛苦挣来的纳税金“资助”官员看成人片。   从法理上看,即使史密斯声称,并且其夫本人也承认,看“黄片”是丈夫蒂姆尼一人所为,史密斯本人并不知情,但经济报销人是史密斯,她列了这笔开支,就是她已经“消费”这种服务的最牢实的证明。所以,“大臣公款看黄片”一说,是成立的。      丑闻何以成为丑闻      一桩腐败金额10英镑,折合人民币150元左右的丑闻,在英国引起轩然大波,是英国人太不懂人情世故,抑或是英国人“穷”到这般地步?都不是。这取决于一个国家和国家制度及国民对“腐败”的敏感及自律程度。   按照维京百科的解释,“丑闻”是指“丑事”被民众广为所知的事件。据其定义,一桩“丑闻”始于“丑事”,经过坊间口耳相传、或媒体报道、或政府检调部门对外发布调查情况,才转化为“丑闻”。在“家丑不可外传”的国度里,表面看上去一片祥和,无丑无闻,官员职位异动,不规则升迁,坊间也不知其然,更不追问其所以然。   不同的国家环境对“丑事”的道德性反应是不同的。如果国民人人能自爱,当权者人人能奉权力为神圣,那么,即使腐败是一场气势汹汹的瘟疫,也定会在某一环节上自动被阻断。但是在一个争先恐后腐败的社会中,再严峻的刑罚也恐怕难挡腐败的侵蚀,因为这样的社会怂恿腐败视为常态的官场文化死死地堵住了建立反腐败政治机制的通道。   丑闻与丑闻政治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一桩丑闻给社会造成的道德创伤在丑闻政治中得到制度性系统更正。而透明政治是丑闻政治化的外在条件,透明政治的关键在于政治监督和媒体自由。多数丑闻都是敏锐的媒体最早捅出来的,这是第一步。   竞争政治是丑闻转化为丑闻政治的主要动因。政党的竞争性,注定了相互揭短是永恒的政党政略,也才给良性政治互动环境注入了活力。在竞争政治下,对立党不“欲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