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载对孟子心性论思想继承与发展
张载对孟子心性论思想继承与发展
摘要:张载的心性论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阐释孟子心性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从儒家心性之学的角度看,孟子可以说是儒家心性论的确立者,张载则是儒家心性论的完善者;孟子的功绩在于使儒家的心性论初具规模,张载的功绩则在于对儒家心性论进行了总结与发展,并合理地解决了人性善恶及其冲突问题,从而使儒家心性论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趋于丰富和完善。
关键词:张载;孟子;心性思想
中图分类号:B244.4;B2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1)05-0128-04
收稿日期:2010-12-27
作者简介:王振华,男,河南周口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陇东学院政法学院教师。
南宋的陈亮曾说:“世以孟子比横渠,”此论显示出张载与孟子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其相似一方面在于张载与孟子一样对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具有自觉的担当精神;另一方面则在于张载与孟子在思想上具有明确的联系。《宋史?张载传》称横渠之学“以孔孟为法”,王夫之则在《张子正蒙注》称横渠之学是“《论》《孟》之要归也”。凡此,都说明张载与孟子确实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张载曾对《孟子》一书作过诠释,称为《横渠先生孟子说》(朱熹、吕祖谦编《近思录》时引用过此书),可惜此书已佚。《张载集》中保留了一些张载对《孟子》解说的相关文献,但较为零散。所幸的是,林乐昌先生的《张载佚书(孟子说辑考》,对研究张载与孟子之间的思想关系提供了重要材料。张载对孟子思想的吸收主要涉及心性论、性命论、礼乐论等方面。以下笔者试图就张载对孟子在心性论方面的继承与发展关系进行梳理与分析,以求方家指正。
一、孟子心性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遗留问题
心性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可概括为性善论、道德实践论、人生境界论三部分。性善论是心性思想的立论基础,道德实践(即修养工夫)则是性善论的自然展开,而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则是道德实践的最终归宿。
首先是性善论。1.孟子以道德本心阐释性善论,合言心性,注重“从心言性”。他说:“恻隐之心,???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就是孟子所谓的四端之心,此四心生成人的四种品质,即仁、义、礼、智。2.孟子“以心言性”其实已涵盖了“以生言性”。的内容。孟子之所以反驳告子“生之谓性”,主要在于告子只看到人与动物的共性,而没有说明人不同于动物的特殊性。孟子虽然也说“形色,天性也”,但他在承认“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逸也,性也”的同时,更强调“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孟子认为人除了自然属性,更重要的则是人所特有的道德自觉性,用“以心言性”涵盖并超越了“以生言性”。3.孟子强调人性善,并不是说人初生时即具备完满的道德善性,而是说人初生时具备善端。“端”是种子,是萌芽,是始点;换句话说,就是人有达到或实现圆满道德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需要从道德实践方面来扩充、广大。这是理解孟子性善论的关键,他高扬了人的主体道德之超越性。
其次是道德实践论。如果说性善是一粒种子。是人生而具有的端芽;那么保养这粒种子,让它发扬光大,就必须要进行道德修为。孟子认为现实生活中恶的出现并不是本性自身的问题,而是人受后天环境的影响以及功利心的驱使而使善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的结果。因此,要保持和发挥自己的善性必须进行道德实践的修为。孟子以“心”为主,多角度、多层面探索了道德实践的途径。1.从存养的角度,孟子先提出“求放心”。孟子做了一个比喻:人们把鸡狗丢了,都懂得找回来,而善心丢失了,却不懂寻找。这说明人没有自觉到自己的本心,丢失了都不知。所以他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在此基础上,孟子又提出“存心”说。他认为人与禽兽的差别只有“几希”,而这一点差别就是人有善心,动物则没有。人人都有仁义礼智之心,把它存养好,才能体现人的价值,才是人之为人的根据。2.从推广的角度,孟子先提出“扩充”善心。孟子说:“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人如果能把本有的善心发扬光大,足以保四海升平;如果不能把本有的善心扩充,就是自己的父母,也侍奉不好。孟子又提出对善心要“熟之”。他说:“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五谷是粮食之佳品,但若不能成熟,它连次米和稗子都不如。如果仁心只有端倪,没有修养成熟,同样不能扩充和饱满。善心一定要发育到完满状态,才可充分实现其价值,这是孟子道德修养工夫的最终结果。
第三是人生境界论。道德修养到完满的程度,人就可以达到一种境界。孟子的最高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