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介堪篆刻审美意象中儒家“中与之美”体现.docVIP

方介堪篆刻审美意象中儒家“中与之美”体现.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方介堪篆刻审美意象中儒家“中与之美”体现

方介堪篆刻审美意象中儒家“中与之美”体现   摘要:   结合比较书法研究方法分析方介堪篆刻审美意象中儒家“中和之美”,方介堪以独具的艺术识见和天赋,审视秦汉印风和清代流派,撷其精华,融会贯通,别开蹊径,将其篆刻艺术审美达到与二王书风相媲美的高度,并在篆刻艺术整饬工稳一路中占主要地位。   ?   关键词:方介堪;篆刻;中和之美      中和,是中国古代思想史、文化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礼记#8226;中庸》反复倡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 (P. 449)中与和成了宇宙的最高秩序法则,把握住了中和,也就把握住了道。在儒家即为中庸之道,在道家即为自然之道,二者所构成的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就是和谐。中和,表现在文艺领域中,则被习称为“中和之美。”[2] (P. 13)在中国美学史上同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地位,其重要性已越来越为现当代学者们所认识。?   方介堪是一个典型的儒者,他的处世思想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他为人和而介,做事谨而严。由于受这种处世思想的影响,他的篆刻审美意象中充分的体现了儒家的“中和之美”。仅以其为张大千先生所刻的“潇湘画楼”[3]象牙印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就审美的主观感受而言,“中和之美”在于适度,必须符合视觉器官的要求。此印文四字以朱文鸟虫篆为之,以蟠曲袅娜的线条布满印面,显得华美繁茂,每一字主笔的起收处勾勒出鸟的首尾,其他线条则取蟠曲之意,绮丽生动,虽繁复而无塞实之感,给人以平和舒畅的审美?感受。?   第二,就审美的对象而言,只有把相异的东西综合统一起来,才能不断产生出新的事物。即是说美只能存在与事物的多样性的统一之中,这种多样性的统一就是“和”。美同“和”是分不开的。这就包含着“和而不同”的思想。其中包括内容与形式之和、审美对象形式之和、及创作主体身心之和三个方面:?   1.内容与形式之和。印文取鸟虫篆之清与边框取古玺之厚与一体,鸟虫文字造型独特,上下映带左右顾盼,线条委婉流动,空间变化???穷。线条构合成的造型空间,线条自身的质与形,空间单元的序列,线条运动的趋向与轴心,残破中所包含着的朦胧美,边框作为空间元之一种所产生的界定内涵,弹性与张力,力的节奏,乃至分、合、重心、向背、疾迟、平衡、交叉,这些在客观自然中被抽取出来的形式美的因子,被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2.审美对象形式之和。在论审美对象时,我们大多重视形式本身的和谐、强调法度的美。以“潇”、“湘”两字为例,两字之偏旁“氵”的变化是同中求异,是“违而不犯”,它要求各形式美因素和谐统一;收笔处鸟头向上、向下的顾盼,亦是追求多样化的形式美。全印四字中,十鸟伶俐生动、栩栩如生、回眸相视,窃窃私语,充分体现了“中和之美”,达到了完满的“尽善尽美”的艺术境界。?   3.创作主体身心之和。孙过庭《书谱》中“五乖五合”之“二合”提出“感惠徇知” [4] (P. 127)说,今人称之为良好的创作心态,是书法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张大千喜得名画,遂名其斋,方介堪为志同道和的莫逆之交治印,情感达到了最佳状态,遂治出名扬海外的佳作。?   时人用一“韵”字概括书风、画风、印风,可以说是比较恰当的。所谓“韵”,主要表现出一种平和自然、含蓄蕴籍、刚柔相济、骨丰肉润的“中和之美”的境界,它不锋芒毕露、剑拔弩张、又不软弱松散、俗媚无力。仅就方介堪的印风而论,既非齐白石的那种石破天惊的气势,也非陈巨来的那种谨小慎微的情调;他不搞长歌当哭的豪迈,也不屑浅吟低唱的媚姿。因为他的艺术观与美学观是含茹于刚柔之间的儒教文化的中和之美。中和之美不像齐白石风格的壮美,也不像陈巨来风格的优美。自然,这样是很难震撼人或讨人喜欢的了,但方介堪却以传统文人的品格与精神创造出了属于其自我表述语言的具有经典性的作品,使其在中国篆刻史上争得宝贵的一席之地。?   齐白石篆刻的风格特点,齐白石的篆刻在早期朱文多于白文,中期大约朱白参半,白文的数量有明显的增加,成熟期多白文,以其成熟期的作品来分析,他对白文更能操运自如,更能以此表现出他的个性和特点。这一点是和他刻印的章法布局,尤其是刻刀的运用有关。齐白石刻印由於形式上使用“单刀”,刻白文印竖线条左边光而右边毛,右边因石质不同崩驳的效果亦有程度的不同,而横线条则下边光滑上边毛糙。这种刻法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在白文印中表现得十分自然而鲜明。而朱文印则有不同,虽然是同样的刻法,但由于朱文印是将大部分石面刻掉,仅留有纤细的线条,要两面刻,甚至在拐角处还要用“切刀”,这样其天然之趣自然就减弱了许多。试以“中国长沙湘潭人也”一印为例,此多字白文巨印是齐氏代表印作之一,全印基调是满目纵横排列的线条,或粗或细,或长或短,或正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