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心力衰竭药物的研究进展.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治疗心力衰竭药物的研究进展

治疗心力衰竭药物的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探讨目前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研究进展。方法:本篇综述是经过检索近几年来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成果,并认真阅读细看近60篇检索结果,总结了近10年中医药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概况结果而写出的。结论: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肯定且经济、安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可行性方法。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一种由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复杂临床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高医疗花费和致死率的疾患。[1]它是各种心脏疾病终末阶段的临床表现,属于中医“惊悸”、“怔忡”、“喘证”、“痰饮”、“水肿”等范畴。中医学认为,心衰的发生主要是心脏自病或它脏病累及于心,使心之气阴不足或阳气受损,无力鼓动血脉,从而使血脉瘀阻,而痰、水、瘀等病理产物又进一步损及心之阴阳,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其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是心之阴阳气血不足,标实是指血瘀、痰饮、水停。现代医学利用强心、利尿、扩血管等药物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提高心肌收缩力,达到改善血流动力学、纠正心衰的目的。但各类心衰治疗药物都有其各自的不良反应[2]。近几年来,国内外对中医药治疗心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希望能从中医药中开发出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的临床新药。随着中医药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增强疗效,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避免不良反应等方面显示了较大的优势。现将中医学近年来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医传统文献中无“心衰”名称,根据其临床特征,涉及中医“喘证”、“水肿”、“心悸”、“怔忡”、“痰饮”、“心痹”等范畴。[3]心衰的病机可概括为本虚标实,以心之阳气(或兼心阴)亏虚为本,瘀血水饮停聚为标。[4]黄东平从病名症候病机等方面较系统地回顾中医古籍与心力衰竭相关的论述,再次肯定心衰的病机为心气虚-血瘀-水停(心)阳虚(心气虚价值)。[5]韩子江认为心衰之本为心肾阳虚,瘀血、水停等则是在虚的基础上产生的病理结果。唐蜀华认为心之气阳亏虚为本,血瘀、水饮为标,心衰主要沿循气阳亏虚←→瘀血阻滞←→水饮停蓄←→气阴亏虚的螺旋式发展演变规律。郭维琴认为气虚血瘀、阳虚水泛是心衰最主要的病机,心气虚、心阳虚是其病理基础,血脉瘀滞为其中心病环节。毛春燕认为本病心、肺、脾、肾虚衰是本,湿浊瘀血内停为标,外邪引动为诱因。吴勉华在总结周仲瑛教授多年临床经验基础上,提出阴阳两虚、心脉瘀滞是心衰的基本病机,阴阳俱损,但总以阳虚为主,兼有阴虚。【6】邓铁涛认为“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在心衰的病理演变中,脾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马艳东等认为心衰的发病部位在胸,涉及脏腑主要是心肺两脏。肺气不足、血脉淤滞是心衰的主要病机。[7]王仁平提出毒邪是引起心气虚的原因,除气虚、阳虚、阴虚、血瘀外,还有“外感毒邪”和“内生毒邪”,如扩张型心肌病多与病毒感染有关,这与温病学“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及“毒邪瘀阻络脉”一致,故往往在治疗心衰时加用清热解毒药收效甚好。[8]王宪波等认为心衰病机关键点为心阳虚衰,无论是否具有阳虚症状,均应温补阳气,选用保元汤、养心汤、补肺汤、生脉散等治疗。[9] 2 辨证施治 辨证分型是中医治疗的基础,大多数临床研究采用《中药新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慢性心力衰竭进行分型,具体分为6型:心肺气虚、气阴两亏、气虚血瘀、心肾阳虚、阳虚水泛、痰饮阻肺。薛长玲等从心功能分级探讨中医辨证:心功能Ⅰ级:中医辩证属心之阴血亏虚;心功能Ⅱ级:中医辩证多属气阴两虚;心功能Ⅲ级:中医辩证多属气虚血癖;心功能Ⅳ级:中医辩证多属气虚血淤,甚则阳虚水泛。[10]慢性心力衰竭病程长、病因病机复杂,其病位在心,可累及肺、脾、肾等脏;为本虚标实之证,以气虚阳(阴)虚为本,血瘀水湿为标;主要沿心气(阴)虚、气虚血瘀、心肾阳虚、阳虚水泛到心阳虚脱的演变规律逐渐加重。临床治疗也多从虚、瘀、水立论,以益气养阴、益气活血、温阳利水、泻肺逐水为治疗大法。 [11] 李琏等在治疗上具有独到之处,将慢性心力衰竭分为3大类型:气阴两虚、血脉不和型,拟方益心通脉汤(黄芪、玉竹、人参等);脾肾阳虚,水湿泛滥型,拟方温阳利水汤(熟附子、白术、茯苓等);肺肾两虚、水湿上泛型,拟方纳气平喘汤(熟地、炙附子、茯苓等),都收到了良好的疗效。张瑞华等辨证治疗 CHF96例,共分为3型。(1)心肾气阴两虚、水湿内停型40例,以益气养阴、利水活血为法,处方:太子参、麦冬、五味子、黄芪、生地、猪苓、茯苓、车前子、葶苈子、丹参、木香,总有效率为82.5%。(2)心脾肾阳气虚损、水湿泛滥型30例,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为法,处方: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