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儿简史和年龄分期 中医附院儿科 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学习要点】 1、了解中医儿科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2、熟悉历代著名儿科医家的成就与著作。 3、掌握儿科学在宋代以后的重大发展及有突出贡献的医家和医著。 历史分期: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隋朝)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宋朝~)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成熟期(金元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四、中医儿科学的新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隋唐) 4000年前商代殷墟甲骨文中就记载了20余种病名, “龋”(龋齿)、“蛊”(寄生虫病),直接记载小儿疾病的有“贞子疾首”,是指商王武丁妹妃之子头部生病。 儿科学史上第一位小儿医—扁鹊。 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五十二病方》里,有“婴儿病痫”、“婴儿瘛 ”的记述。 《黄帝内经》最早记载有关小儿脉证方面的内容。 年龄分期《灵枢·卫气失常》记载:“二十已上为壮,十八已上为少,六岁已上为小”这是中医学最早的观点。 病因病机《素问·奇病论》又说:“人生而有病巅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歧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巅疾也”。 病症《素问·通评虚实论》中说:“帝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歧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帝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歧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 《灵枢·论疾诊尺篇》也说:“婴儿病,其头毛皆逆上者,必死。耳间青脉起者,掣痛;大便赤瓣飧泄,脉小者,手足寒,难已;飧泄,脉小,手足温,泄易已”。 体质与针刺《灵枢·逆顺肥瘦篇》说:“黄帝曰:刺婴儿奈何?歧伯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 上述经文,是儿科年龄分期和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法、预后和针刺疗法以及小儿体质特点的最早记载。 儿科最早的医案记载,如西汉名医淳于意曾以“下气汤”治婴儿“气鬲病”,东汉名医华佗曾以“四物女宛丸”治2岁小儿“下利病”。 东汉末年,《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治疗外感病,以脏腑辨证论治杂病,对后世儿科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专门列出了儿科、产科、妇科等医事分科,同时也出现了儿科医学著作,如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2卷,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37卷等。 隋唐时期,朝廷设立“太医署”,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培养专门的儿科医生,学制5年。 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的《诸病源候论》中论小儿杂病诸候共6卷255候。 巢氏学术成就 ①初探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小儿血气脆弱,病易动变,证候百端,若见其微证,即便活之,使不成众病”。“小儿脏腑之气软弱,易虚易实。” ②倡导积极的小儿养护观。“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则令筋骨缓弱。宜时见风日,若都不见风日,则令肌肤脆软,便易伤损。……天和暖无风之时,令母抱日中嬉戏,数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肉硬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以及“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常当节适乳哺” 其思想被后世通俗化地归纳为“若要小儿安,常受三分饥与寒” 。 ③建立了儿科病因证候学,儿科病之外因,是“四时之间,忽有非节之气”。即时气、天行、毒疠之气等。小儿病之内因,则为惊怖情志因素、衣着过温、乳哺不当等将养因素,更强调胎养失宜的先天因素及体质因素。 ④巢氏将小儿外感病分为伤寒、时气两大类,内伤病以脏腑辨证为主,为钱乙建立中医儿科学辨证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唐代孙思邈在其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首列妇人、少小婴孺方于诸病之前,将小儿病证分门别类叙述,计有序例、初生、惊痫、客忤、伤寒、咳嗽、癖结、腹满痈疽瘰疬、杂病等九门,列方325首,《千金翼方》又载方75首,共380首,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儿科诊疗经验,是儿科学的重要历史文献。 相传至今的最早儿科专著《颅囟经》,流行于唐末宋初,现存版本是从明代《永乐大典》中辑出,共分上、下二卷。 上卷开宗明义提出三岁以下小儿体属“纯阳”的观点,首论脉候至数之法小儿与成人不同,次论受病之本与治疗之术,尤其是对小儿惊痫癫和疳痢证治的论述皆切中肯綮,要言不烦;下卷论火丹证治15种,后论杂病16证,尽皆简明扼要。 书中共载56方,内服药多采用丸散剂,外治方28首,广泛用于小儿内外五官诸种疾病。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宋朝~金) 宋代专门儿科医家和专门儿科著作不断出现,中医儿科理论体系逐渐形成。 北宋钱乙和《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医儿科学形成的主要标志。 钱氏学术建树 编写成《小儿药证直诀》3卷,上卷论脉证治法,中卷列医案23则,下卷为方剂。 ①将小儿生理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五脏六腑,成而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