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鲁迅博物馆之行
鲁迅博物馆之行
那日到鲁迅先生故居博物馆一趟,没想到竟感慨万千,心中产生诸多疑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初识鲁迅,大约是因小学时一篇有关“少年闰土”的课文吧。从此,便一直有鲁迅先生的文章为伴,到了初中更是如此。每每领到语文教辅,总要找找看有几篇文章后面作者写的是“鲁迅”,并大体浏览其内容,却多是看不太懂,似乎感到有些抽象,道理所说有些模糊,读后大多令人费解。每当老师说鲁迅先生的文章有多么多么好、多么多么富有深意时,我总是表有怀疑,有时认为鲁迅先生所想还未必有老师所想的多呢。
今年暑假因作业里有名人故居踏访一项,便上网查看西城区的一些名人故居,无意间浏览到“鲁迅博物馆和故居——阜成门内宫门二条19号”。地址是如此地亲切——这与我家竟是如此之近,说是邻居也不为过。可就是这样一个“邻居”,我以前竟全然不知,闻所未闻。由于我对鲁迅先生一直是既熟悉又陌生,读了他这么多文章却不及有些只读过一篇文章后对作者所了解的多,所以一直甚是好奇——鲁迅到底为“何方神圣”? 再加上这如此“便利”的条件,我毅然选择了“鲁迅先生”。
走进鲁迅博物馆大门,草丛中的一尊大理石像映入眼帘,雕像看不那么真切,不过还是可以辨认的出是鲁迅先生——那独特的隶书“一”字胡须以及刚直、倔强、严肃的表情是他所特有的。——头微微向上抬,似乎预示着某种希望吧。
之后我走来到了陈列厅,开始了此次踏访。
这里的建筑都很复古,差不多是中世纪的样式,正在我担心展厅不会也亦是如此时,眼前的景象立刻打消了我的念头——明亮的大堂,华丽的装潢,漂亮的瓷砖,精美的图片——不知道鲁迅先生是否也会喜欢这样的“打扮”呢?记得在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这样写到“有一天鲁迅先生的背后那茶座里边坐着一位摩登女子,身穿紫裙子黄衣裳,头戴花帽子……那女子临走时,鲁迅先生一看她,用眼瞪着她,很生气地看了她半天。而后说:
‘是做什么的呢?’
鲁迅先生对于穿着紫裙子黄衣裳、花帽子的人就是这样看法的。……”
或许鲁迅先生更喜欢像托尔斯泰所处的那样更庄严肃穆、典雅脱俗的环境呢?这类问题终还是没有在去过多的思考,只是一瞬掠过脑海。
展厅分为两层。第一层,即大厅,是粗略地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第二层,实际就是另一个房间,则更为深入、详尽地展示鲁迅先生为奋斗一生的时代背景以及种种个人“遭遇”。
我首先来到第一层。这里分为三个部分——足迹、业绩、人际。
顾名思义,足迹,主要是关于鲁迅先生的一些经历以及所到之处。
业绩,则为鲁迅先生所写作品。不过我感觉“业绩”一词有点像做销售的,形容鲁迅先生未免有些不妥,因为鲁迅先生一生给国人所带来的影响绝不仅仅是那些等身的“业绩”这么简单。
人际,是介绍曾与鲁迅一起战斗的人,比如弟弟周作人、陈独秀、北大第一任校长蔡元培等,还有很多帮助鲁迅先生翻译外国文学的外国人,具体记不太清了,不过印象中似乎有不少。之后不知为何鲁迅先生与其弟弟周作人决裂了,原因并未提及。
我来的时候大约是中午,人并未很多,此后来往的人也不太多,按理应该十分安静才是,可总会有人某名地制造出些声响,有时是几个中年人随意“撇”几眼鲁迅先生的“照片”后聚在一起聊些所谓的对鲁迅先生的理解;有时是几个随大人一起来的孩子们,相互追逐,而后大人们也无心“浏览”那些文字,慌忙管教;有时是讲话声;再或者是手机铃声……总之各种声音源源不断、搅浑在一起,震得地面有些颤抖。
当然也不乏一些“安静之人”。他们手拿单反相机,所到之处“咔——咔——咔”而后又是下一个“咔——咔——咔”。凡是有图文之处,必要如此,却丝毫不去理会那些刻骨的文字。或许是要放些在微博上吧,亦或许是有其他缘故,我不知晓,也不想知晓。我只是有些不解:为何现在的故居、博物馆只给人们留下了那相机里的一张张漂亮的纸?为何人们现在只注重浮华、流于表面,要通过外界来炫耀自己,这是骗别人,还是骗自己?难道仅仅用手中的相机拍过一遍,就可以将种种内化为自己的吗?……
我不得而知。
我只得继续往前走,走向二层,也就是另一个房间。这里与大厅极为不同——没有明媚的阳光,取而代之的是暗淡的灯光,没有华丽的装饰,只有展列的有关鲁迅先生曾经用过的简朴东西。少了一点轻松、优雅,多了一些庄重,压抑。
这里是按时间段来划分的。
在绍兴(1881—1897) ,亲近农民,这使他既了解了绍兴的风土人情,又看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祖父的科场案发生,鲁迅家从小康而跌入困顿的地步,使少年鲁迅饱受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心灵受到创伤。在南京、日本、(1898—1912) 鲁迅南京求学,努力寻求新的知识,逐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东渡日本留学他了“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我以我血荐轩辕更是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