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横断山中住碉楼
横断山中住碉楼:羌族
◎ 历尽沧桑的碉楼
◎ 沐浴千年风霜的古栈道
◎ 飘然一线走索桥
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3000多年前,他们就活动在中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今天的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汶羌族自治县,有30万人。
羌族人的生产活动,基本上是以农业生产和果木种植为主,家畜养殖为辅。羌族人信仰原始的拜物教,以一种乳白色的石头作为神灵的象征,供奉在山上、地里、屋顶或庙内。此外,在门楣、窗口、碉楼上以及神(树)林之中,也供奉着这样一些白石。民间传说古代羌人在大迁徙中,来到现居住地岷江上游,遭异族侵略。羌人首领受神的启示,以白石和硬木棍为武器战胜了敌人。羌人感激神灵,但又不知神的形象,于是以白石替代,世代祭祀敬奉。石头以其坚硬牢固受到原始人的敬重,在中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南方许多地方的巨石崇拜都是例证。羌族以石筑房、以石筑堰,以石匠技艺精湛而闻名,他们敬奉白石便不足为奇了。
?
羌寨全景。它集碉楼与民居一体,是难得一见的羌族建筑群。
?
?
四川阿坝地区的羌族碉楼
羌族人所居之地山高谷深,有不少石头,再加上对于石头的崇拜,这就深刻影响了羌族村寨的总体格局以及建筑艺术的丰富性,形成了以石头为材料的碉楼式建筑,富有个性、形式多样。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房,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多。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枝或竹枝,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厚约0.35米,有涧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凉。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的场地,也可供孩子、老人游戏休歇。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以便往来。
?
典型的古老羌人建筑
?
?
妇女在羌寨农家院内挂玉米。
当然最令人震撼的还是羌族的碉楼,这些坚固而雄伟的古代摩天大楼,用天然石块建成,或方形或星形,像锋利的刀刃直插云霄,是过去为防止外族入侵以及羌族内部的械斗等原因而修建的,主要功用是瞭望与防守。经检测,最古老的碉楼已有1200年的历史,最年轻的也有500年。大部分古碉楼都已经没有了原建碉顶,但仍能看出典型的防御建筑特点来,这也是羌族村落所特有的。古碉楼从功能上有家碉和寨碉之分,家碉大多不会太高,10—20米不等,以户为单位,建于房前屋后,或者与住房连为一体。寨碉可高达五六十米,以保护整个村落和村寨。羌寨大部分建在高山或半山上,碉楼大都处于地势险峻、视线开阔的地方,以碉楼为中心的空间格局层次分明。民居环绕碉楼四周而建,并层层随坡地拔高,蔚为壮观。远远望去,造型别致、层次分明、色彩明艳的民居与古碉楼,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迤逦起伏的坡间崖旁,是当地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完美演绎。背后山脉的蜿蜒、前面宽阔河谷的气势,则更加强了碉楼的中心凝聚力。经历了多年的风雨和战争的洗礼,碉楼仍然骄傲地耸立在川藏地区,留给后人众多难解的谜题。
?
索桥
羌族人与外界交往的通道是栈道和索桥。栈道又称“阁道”,现代羌人多称“偏桥”,大多建在峭崖绝壁之上,凿孔架梁而成。栈道使原本无径可通的地方,成为无阻坦道,在古代为沟通往来,特别是在军事上曾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展示了羌族人的睿智和创造力。现在,保存完好的克枯古栈道位于羌族聚居的四川汶川县的杂谷脑河北岸,传说为蜀汉(221—263)大将姜维所开,清代(1644—1911)又多次维修扩建。现残存栈道长158米,宽0.4米至2米不等,距河面高10米至20米,为古代岷江上游的交通要道。
?
溜索过河
在汹涌的峡谷激流之间,运用溜索渡河,是古老的羌族人又一个勇敢的创造。而索桥是将溜索的原理进一步发展和应用的结果。索桥又称绳桥,早在1500年前,羌人便已发明并掌握了架设索桥的技术。竹缆的两头系在河流两岸十分牢固的石柱或木柱上,竹缆上铺木板成索桥。桥的左右,也是几根平行的粗大竹缆,既起稳定索桥作用,又可用作扶手。横跨汶川县岷江和杂谷脑河交叉点上的威州大索桥,传说是唐代所建,全长约100米,宽约1.5米,索桥横架水面之上,十分雄壮。栈道和索桥成为羌族人历史和文化的象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