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短尾猴遗传多样性及系统演化的初步研究-生态学专业论文
中文摘要短尾猴属灵长目(Primates)猴科(Cercopithecidae)猕猴属(Macaca)动物,是我国特有的高等灵长类动物,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和世界濒危物种。短尾猴共有四个亚种:指名亚种(Macacathibetanathibetana)、黄山亚种(Macacathibetanahuangshanensis)、贵州亚种(Macacathibetanaguizhouensis)和福建亚种(Macacathibetanapullus)[9],它们断续分布在四川、贵州、甘肃、福建、安徽、浙江、江西、湖南、云南、广西等省份,其栖息地与森林植被有密切的关系。由于人类对森林的砍伐和过度开发以及其它原因,短尾猴过去连成大片的分布格局被分割、缩小,形成现在不连续的岛状分布格局,短尾猴的个体数量也呈急剧下降的趋势。为了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有必要从遗传学的角度来探讨其种群结构、遗传多样性以及种群的演变历史和影响因素。目前关于短尾猴的保护生物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生态环境的研究方面,相关的的保护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因此我们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探讨了短尾猴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演化。本研究共采集到60个(指名亚种:15个,黄山亚种:16个,贵州亚种:14个,福建亚种:15个)不同个体的粪便样品。以变异速率较快的线粒体控制区(mtDNAcontrolregion)作为遗传标记,通过DNA提取、扩增、序列测定,获得45个不同个体的控制区序列,序列长度为475bp。本研究共检测到11个单倍型,各地理种群之间没有共享的单倍型,单倍型的地理分布特点和AMOVA分析结果表明:短尾猴的不同地理种群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分化(P0.05),这可能是由于长期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所致,支持短尾猴存在四个亚种分化的观点。四个亚种的核苷酸多样性和单倍型多样性分析是在DnaSP4.10中进行的,结果显示:四个亚种总的核苷酸多样性为0.042,总的基因型多样性为0.792;其中四川亚中的核苷酸多样性(Pi=0.024)和基因型多样性(Hd=0.567)都较其它三个亚种高;贵州亚种的核苷酸多样性(Pi=0.002)与基因型多样性(Hd=0.222)最低。这种贫乏的遗传多样性说明短尾猴可能在历史上经历过严重的瓶颈效应。通过形态特征和分子数据建立的系统发生树显示:短尾猴是从我国的西南部一直向东北扩张,随着气候的变化和长江的形成,短尾猴分成明显的分成长江南北的两条路线,一条(指名亚种)从四川向东北扩散,一条路线沿长江向东扩散;在扩散的过程中由于地理的隔离而形成了现在的贵州亚种、福建亚种和黄山亚种。依据系统发生和遗传多样性分析,我们认为短尾猴个地理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明显,且无共享的单倍型,系统发生树也显示了四个亚种存在一定的分离,应该将短尾猴的四个亚种作为独立的管理单元加以保护。关键词:短尾猴、亚种、线粒体DNA、遗传多样性、系统发生AbstractTibetanmacaque(Macacathibetana)isathreatenedprimatespeciesendemictoChina,andlistedonAppendixIIofCITES.Therearefoursubspeciesofthismacaque:M. thibetana thibetana, M. thibetana pullus, M. thibetana huangshanensis and M.thibetanaguizhouensis[9].Thismacaqueisfoundineast-centralChina (Fujian,Guangdong, Guangxi,Guizhou, Shaanxi,Sichuan,Anhui,Zhejiang,Hunan).Theirhabitatiscloselyboundupwithforest.Butthehumans actionsuchasdeforestingandcaptureetcsplittheirhabitatgreatly.Inordertodeviseefficiencyconservationandmanagementstrategiesforthisendangeredspecies,itisnecessarytounderstandthegeneticstructureandmolecularphylogeography.However,currenttaxonomyofthemacaquewhollybasedonmorphology,anduptonowtherearenomolecularstudiesofgeneticvariationamongthefoursubspecieshavebe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庭园要素和现代城市住宅设计初探-建筑技术科学专业论文.docx
- 碳微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光学专业论文.docx
- 裕固族传统服饰初探-美术学专业论文.docx
- 浓度差驱动的混合蒸气marangoni凝结传热特性分析-热能工程专业论文.docx
- 企业备件管理若干管理模型及其应用研究-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docx
- 小区建筑风环境数值模拟研究-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论文.docx
- 有机硅及其嵌段共聚物改性环氧树脂的研究-材料加工工程专业论文.docx
- 磷光功能铂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光电性质研究-信息材料专业论文.docx
- 基于用户体验的个性中文手写体短信息的设计研究-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docx
- 锌离子对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作用及可能机制研究-生理学专业论文.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