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账与转轨成本-经济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空账与转轨成本-经济研究

孙祁祥 :“空账”与转轨成本 “空账”与转轨成本 ———中国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效应分析 孙祁祥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100871) 一 、引言 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 。中国也在试图建立一个新的养老保险制度 , 以便 不仅为国有企业改革 、实现市场经济 目标提供重要的前提条件 , 同时也为养老保险制度的世代延续 提供坚实的财政基础 。 改革开放以后 ,经过 10 多年的探索与实验 , 国务院于 1997 年颁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 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自此开始 , 中国正式确定了以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为标志的 混合型养老保险体制 。从理论上说 ,这一体制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结合 ,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变革 , 然而在实践中 ,几年的运作结果表明 ,个人账户只是一个名义账户 ,其中并没有资金 , 由此形成业内 人士所言的“空账”问题 。有关资料显示 , “空账”的规模在逐年增大 , 1997 年为 140 亿元 , 1998 为 450 亿元 ,1999 年已达到 1000 亿元以上 。问题的严重性还不在于此 ,不仅个人账户是空账 ,而且近 些年来 ,养老保险计划的当年收入不抵当年支出。“空账”问题导致混合型体制在实质上仍然是现 收现付体制 ,如果不正视和解决这一问题 ,空账规模将越来越大 ,所要建立的新体制必将难以为继 。 本文试图从实证的角度研究 ,在我国养老保险费率已高达 24 % (在实践中 ,许多地方实际缴费达到 ) 30 %左右 的基础上 ,为什么仍会出现养老保险计划收不抵支和“空账”问题 ,并分析其后果及其解 决办法 。 论文的第一部分分析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背景及动因;第二部分概括中国养老保险制度 的改革阶段 、基本框架及其核心问题 :养老保险制度收不抵支以及个人账户为“空账”的情形及其成 因;第三部分主要研究转轨成本 ,讨论谁应承担转轨成本和如何承担转轨成本 ;第四部分提出需要 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一些问题 。 ( ) 一 改革背景及动因 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 , 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实行的是现收现付养 老保险制度 。这一制度在各国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产生过积极的作用 ,但同时也存在着相当严重的 问题 。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认为 ,现收现付制度有如下缺陷 :很高并且不断上升的工薪税导致失 业 ;税收规避和劳动者向生产率较低的部门转移 ;提前退休 , 由此使得熟练劳动力的供给不足 ;公共 资源的错误配置 ,如稀缺的税收收入被用来作为养老保险金 ,而不是用于教育、保健和基础设施的 建设 ;丧失了提高长期储蓄的机会 ;收入再分配和转移支付的失误 ,例如不是向低收入阶层转移 ,而 ( ) 是相反 , 向高收入阶层转移 ;隐性债务规模的快速增长 ,使体制无法维持 世界银行 ,1994 。 ( ) 此文是我在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 NBER 和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研究期间完成的。在此 ,我要特别感谢 Martin Feldstein 教授 和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为我提供的良好的研究环境 。感谢John Maxwell 、李心愉 、郑伟 、刘新立 对论文提出的修改意见 。同时 ,我 还要感谢罗朝晖、孙立明帮我收集了有关资料 。 20 2001 年第 5 期 上述问题在中国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特别是由人口老龄化 、在职人员提早退休等因素所导致的 隐性债务规模快速增长问题十分突出。我国退休人员与在职人员的比例由20 世纪 50 年代的 1 : 400 下降到 1978 年的 1 :30 , 1980 年的 1 : 128 , 1985 年的 1 :75 , 1990 年的 1 :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