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货币演变
铲形,由农耕经济的农具“钱”、“镈 ”演变发展而来,这也是把货币称之为“钱”的缘故。 布币 刀削形,起源于渔猎经济工具 刀币 圆形圆孔,源于手工业经济工具的纺轮或璧环,战国中期以后,秦国首先采用方孔圆钱,是比较先进的货币形制。 环钱 “鬼脸钱”和“爰金” 战国时期楚国货币 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 明朝最初发行纸币,政府下令禁止金银甚至铜钱的流通,但纸币发行后贬值严重。 永乐后,民间流通货币兼有宝钞(纸币)、金银和稻谷布帛,朝廷屡禁不止。 至明英宗颁布白银货币新法后,白银逐渐成为法定货币。至明宪宗(成化)、明孝宗(弘治)年间,民间契约文书中已主要用银。 发展阶段 时间 标志 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秦朝 秦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 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汉武帝时 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 唐高祖时 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 由金属铸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北宋 纸币交子在四川地区诞生? 中国古代货币简表 墨西哥鹰元(鹰洋) 民国时期袁大头 1840年鸦片战争后至清末,中国的货币流通仍以白银为主,铜钱为辅,大数大宗支付用银,小笔支付用钱,而外国流入的银元流通日广。在鸦片战争前的银元以西班牙铸造的为多,俗称“本洋”。战后,墨西哥铸造的银元大量流入中国,因币面有鹰像,俗称“鹰洋”,或称“英洋”。 袁大头是民国时期主要流通货币之一,“袁大头”是对袁世凯像系列硬币的口语俗称,严谨点说叫“袁世凯像背嘉禾银币”。铸造跨度从1914年至1951年,总发行量超过 7.5 亿枚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广东用机器铸造有蟠龙图案的银元,后各省陆续仿效,流通渐广,俗称“龙洋”。 1933年国民党政府铸造有孙中山头像和帆船图案的银元,俗称“船洋”。龙洋、袁头、船洋是近代中国自 铸的三种主要银元 * 谑 “中国钱币”:指退出流通领域的历史货币,我国历史上用作交换的媒介,时间范围涵盖从商朝到中华民国时期,上下四千年包括贝、玉、石、金、银、铜、铁、铅、锡以及麻布、棉纸等不同质材,从贝币到银圆铜圆,以方孔圆钱为主要货币形态 为什么把货币称之为“钱”? 一、古代中国货币的演变 1、各朝重要货币回顾 战国货币 秦朝半两钱 汉朝五铢钱 ①秦半两钱形制外圆内方,被历代仿 效,成为中国古代铜钱的统一形制 ②秦汉货币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 ③秦汉货币为两铢制 北宋“交子” 唐朝开元通宝 ④唐朝开元通宝开始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通宝制取代两铢制 ⑤宋代以后,开始出现“年号钱”(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宋代交子开始出现非金属货币(纸币) 金元明清时期“以银为主,铜钱纸钞为辅”的货币制度 这一时期大宗交易用银,同时使用铜钱和纸钞。契丹文、女真文、蒙文、满文等少数民族文字也用作钱文,成为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历史见证。 清朝后期开始使用银元铜元机制币 银元铜元圆形无孔,采用机器鼓铸,规格标准,式样新颖,使用方便,颇受社会欢迎,因而迅速取代制钱而起,成为东西方钱币文化交融的典范。 2、中国古钱币发展的特点 1)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2)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3)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 4)由金属铸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5)原始实物货币到金属称量货币到 十进位年号宝文钱币到纸币(机制币) 宋代的货币改革 材料 铜钱早在东周后期就已经出现,并且在后世一直得到广泛的使用,到了晚唐至宋代不但铸币数量大增,货币制度亦趋向复杂……晚唐和宋代货币的广泛使用给国家的币源带来了压力……宋时平均每年的铸币数量为13万至31万贯,10世纪晚期达到88万贯,到了11世纪更高达183万贯,但即便如此仍是供不应求。为了解决这一需要,政府有时限制铸币之外的用铜,或减少每贯钱的枚数,同时禁止铜币外流,并且在这一政策证明无效时,对铸币征收高达50%的出口税。政府甚至在四川、陕西等地试行铸用铁钱以在汉人与胡人之间设一道“铁幕”,但未能取得成功。金银的使用(如金沙、银锭)一度解决了铸铜不足的危机,但奇怪的是,中国人很少使用这些贵重金属货币。这时出现了一种最有趣的解决办法,即发行纸币,这就足以证明当时的货币经济是何等发达。当时政府和商人都面临着如何长途运送大量货币的问题。铜钱由于体积过于笨重而不合要求,于是各种纸币和票据应运而生.——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根据材料,指出宋代为解决币源压力所采取的主要措施(14分) (2)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