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国高储蓄率辨伪(宏观纵览周刊).doc

  1. 1、本文档共7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高储蓄率辨伪(宏观纵览周刊)

宏观纵览 周刊 宏观纵览 周刊 PAGE \* MERGEFORMAT 2 更详尽的信息 请关注 PAGE \* MERGEFORMAT 2 更详尽的信息 请关注中宏数据库 HYPERLINK \l 领导专递《领导专递》 刊中刊 打印文档 抄送上报 2009年 第 27 期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HYPERLINK \l 领导专递《领导专递》 刊中刊 打印文档 抄送上报 2009年 第 27 期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HYPERLINK C:\\Documents and Settings\\Local Settings\\  登临宏观 一览众山 总第299期 宏观纵览 周刊 HYPERLINK \l focus1信贷狂飙藏风险 适时微调利长远 HYPERLINK \l focus2财政半年报预示的两个隐忧 HYPERLINK \l focus3地方财政不堪重压埋下隐患 HYPERLINK \l focus4夏斌:如何实现消费为纲 HYPERLINK \l focus5樊纲:后危机时代的五个趋势 宏观中国 HYPERLINK \l observe1美国“气候霸权”的开始 HYPERLINK \l observe2欧盟签了纳布科协议依然“气”不壮 HYPERLINK \l observe3日本成立氢燃料汽车联盟2030年全面普及 HYPERLINK \l observe4越南国货下乡助推经济增长 HYPERLINK \l observe5亚洲经济引领全球经济复苏在即 海外观察 HYPERLINK \l data1《汽车以旧换新实施办法》出台 HYPERLINK \l data2谁制造了铁矿石“虚假繁荣” HYPERLINK \l data3风电破解难题 尚需制度创新 HYPERLINK \l data4国内航空现三足鼎立格局 HYPERLINK \l data5房价地价之争另有隐情 行业聚焦 区域动态 HYPERLINK \l authority1浅谈闽南“金三角”的开发战略问题 HYPERLINK \l authority221项重大课题的新使命:探路上海转型 HYPERLINK \l authority3西部最大会展中心落户重庆渝北 HYPERLINK \l authority4东莞转型:从外向到内外兼修 HYPERLINK \l authority5成都平原敲定成绵乐三个都市圈 一周看点: HYPERLINK \l cjsz 财经数字 HYPERLINK \l qwsd 权威视点 HYPERLINK \l zcyw 政策要闻 本期焦点 HYPERLINK \l jiaodian中国高储蓄率辨伪 本期焦点 本期焦点 HYPERLINK \l jiaodian中国高储蓄率辨伪 编者按:   中国的家庭储蓄率近20年来一直维持在高位20%上下,低的时候17%,高的时候22.9%,比想象的要稳定得多。虽然人口红利、工业化、城镇化能充分解释中国的家庭高储蓄率的合理性,却无法解释近年来中国储蓄率的激增。从1999年到2007年,中国的储蓄率劲升了14.4个百分点:家庭贡献了2.7个百分点,政府贡献了5.4个百分点,企业贡献了6.3个百分点。林毅夫教授曾把中国的高储蓄归结为经济体制中有三方面的剩余扭曲,包括金融上的“劫贫济富”、资源暴利和垄断暴利。   政府和企业的高储蓄促成了高投资,而高投资反转过来又进一步做大了政府和企业的储蓄,于是国内家庭形成的购买力会越来越无法消费由投资形成的产能,这些产能只能销往国外,变成顺差。因此,解决中国储蓄率的问题,到底是用一个高的投资率去维系一条高储蓄的“悬河”,还是进行结构改革、形成合理的生产要素价格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增加劳动者报酬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从而形成经济的良性循环?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到底是“高储蓄必然高投资”,还是“高投资必然高储蓄”?   最近我们听到最多的声音是,“想要中国老百姓消费太难,扩大投资是次优选择”,“不要妖魔化投资”。逻辑是这样的:储蓄率不能有效降低前,或者说消费率不能有效提高前,吸收掉这些储蓄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投资,一是出口;如果出口不能指望,就剩下投资,否则经济要平衡,就只能减产出(通货紧缩)。为了免于通缩,于是扩大投资成了次优选择。通缩成了逻辑的起点,而它本应该是高储蓄的逻辑归宿。   还是回到起点,看看中国的高储蓄率是怎么来的。   现在关于中国家庭储蓄率的解释相当充分。中国

文档评论(0)

htfyz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