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教育.ppt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节 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教育

第五节 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教育 (一)教育回归生活的必然性 西方传统哲学的知识观——主客体分离(主客二分) 西方近代哲学的知识观——科学知识局限的暴露(自我中心的困境) 西方现代哲学的知识观——生活高于知识,知识必须以生活为基础(超越知识论,回归生活世界) 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哈贝马斯、赫勒等。 卢梭——《爱弥儿》,主张应该让儿童从生活中、从活动中直接体验而获得知识,反对让儿童被动地从书本上接受成人的说教。这一思想直接成为杜威教育哲学的思想来源。 杜威:教育即生活 (主张在学校中引进一些社会活动,使学生在社会活动中通过获得经验来学习掌握书本知识。)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强调教育与生活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教育要着眼于儿童的生活,要用生活来教育,通过生活而教育。) 关于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资料: 所谓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首先表现为学校教育环境与社会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 其次是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 再次,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还表现为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的和谐发展。 关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资料: 1.“教育即生活”命题首先强调的是教育具有生活的意义。 2.强调“教育是生活的需要”,以及教育对复杂的社会生活的简化、净化和平衡。 3.“教育即生活”意味着教育与人的一生的生活共始终,意味着儿童的生长与发展。 4.“教育即生活”并不割裂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的联系,并不完全否定未来生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基本理念 (“整体的人”、“生活意义”、“学生主体”、“学校文化”的概念) 具体目标要求 基本宗旨 (“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腾飞”) 1、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最终目的 为了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 2、三个维度 身心愉悦程度、内心充实程度、成就感 (二)教育回归生活的可能性 1. 理论的可能性 (两个角度) 2. 实践的可能性 (一).重建教育观 1.教材观 2.教师观 3.学生观 4.师生观 5.教学观 6.时空观 (二)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表现 做法 重要性 表现 有生命力的课堂首先是丰富的,丰富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 教师要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在设计教案﹑组织内容﹑选择方法等方面灵活机智 教师要有教育的智慧和能力,面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能有效地做出处理,使师生能在课堂上感受到欢快和愉悦 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 重要性 课堂对于师生的重要性体现在它是师生生命中的一段重要的人生经历,是教师和学生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和学生的当下生活﹑今后的发展,它对个体具有生命质量的意义。 做法: 1.解放儿童 让孩子能说﹑能笑﹑能想﹑能动(前提:一定的纪律约束下) 2.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 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对话﹑理解﹑共享的关系,“我”和“你”的关系 (三)学校重心的转移 (1)学校教育实践重心的转变 1.要让学生从受到管制的生活转向自主的,创造 性的生活。 2.给予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3.重建校园文化。 (2)学校教育目的的转变 1.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①培养科学精神 ②增强社会责任感 * Do you know us? 传统的学校教育的弊端 1、教科书 2、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3、教育目的 4、教育内容 5、教育过程 因此,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教育要踏上回归生活世界的旅途。 Back Back Back *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