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周考试题(含答案).doc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周考试题(含答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周考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 1.某学者指出,欧洲中世纪粮食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四倍,而云梦秦简材料则显示中国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  ) A.中国古代农业单产比欧洲高得多 B.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领先世界 C.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黑暗统治妨碍其发展 2.明中叶以后,地方官府所制定的集市日渐次频繁,间隔缩短。江南有许多乡村市集,也是超越了定期市的阶段,如苏州昆山县的半山桥市,“民居辐辏,朝夕为市”。这反映了当时江南(  ) A.商品经济日益繁荣    B.抑商政策开始松动 C.工商市镇日渐兴起    D.生活观念发生转变 3.下表为“1721—1820年清代刑部档案中农村雇工案件统计表”,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 A.案件增多说明农村阶级矛盾尖锐 B.雇工数量增多说明晚清人地矛盾突出 C.农村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D.晚清小农经济有破产趋势 4.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这一现象的出现(  ) A.有利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B.改变了传统的封建经济结构 C.带动了农村人口结构的改变    D.促进了农村新生产关系的出现 5.明初晋商藉明朝统治者为北方边镇筹集军饷而崛起,入清后又充当皇商而获得商业特权,清季又因为清政府代垫和汇兑军协饷等而执金融界牛耳。这说明晋商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诚信经营,以义制利    B.政府重视商业 C.为封建政府服务     D.商品经济繁荣 6.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而宋代出现了富商大贾“榜下捉婿”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  )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深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C.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D.反映社会阶级结构的调整 7.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  ) 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D.都实行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 8.明代后期,意大利人利玛窦从岭南北上京师时看到客商往来情形:“旅客骑马或乘轿越岭,商货用驮兽或挑天运送,他们好像是不计其数,队伍每天不绝于途,黄金就这样被送来了。”这表明当时(  ) A.岭南货币经济发达    B.商税成为政府财政倚重 C.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D.岭南地区商帮普遍兴起 9.为方便商人长途贸易,北宋初年曾设立专门机构“便钱务”,许民人钱左藏(即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宋真宗时还下诏规定:“商旅自京(东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与材料中的“便钱”功能相当的是(  ) A.唐代的邸店  B.唐代的飞钱  C.唐代的柜坊  D.宋代的交子 10.《国语》一书记载了西周社会的经济状况:“公(诸侯国君)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这表明西周时期(  ) A.贵族的收人主要依赖农业生产    B.社会等级制度森严 C.政府严格限制私营工商业生产    D.社会贫富差别拉大 11.汉代晁错《论贵粟疏》:“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 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脆弱性 D.连续性 12.《唐会要》记载:“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拆毁,……如有犯者,科为勅罪,兼须重罚。”《唐律疏议》载:“其坊正、市令非时开闭坊、市门者,徙一年。”这反映出唐代( ) A.律法内容十分严苛 B.商业的发展冲击了社会习俗 C.抑商制度已经废弛 D.仍用强制手段维护坊市制度 13.战国时期,土地的直接耕作者已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农业产量也有很大程度提高,但社会贫富差距明显扩大。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根源是( ) A.各国税制的改革 B.土地买卖的加剧 C.铁犁牛耕的推广 D.井田制度的瓦解 14.1847年,英国商人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写道:“中国人所织的白而结实的布比我们的货物贵得多。我在上海发现,由于我们的布代替了他们的布,他们的织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ingyuxiax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