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苍海沉浮三十载_击风搏浪立潮头
苍海沉浮三十载 击风搏浪立潮头
--北京市西南郊冷库30年发展变迁纪实
改革开放三十年,北京市西南郊冷库作为国有冷藏企业的代表,随着中国风云激荡的历史变迁,在苍海中几经沉浮,领略着云涛的汹涌,在击风搏浪中奋进。它让人们看到,一个国有企业沉与浮的置换,枯与荣的转变,它像一个窗口,透视着我们的国家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历经挫折、坎坷,一步步走向繁荣的过程。它让人们坚信,一个识变、应变、求变的国有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大时代中所蕴藏的顺时永进的强大动能,能够推动国有企业强势发展,潮头永立。
荡漾激情的绿色畅想
三十年前,在北京城南郑王坟这块热土上,一群蕴藏着无限青春与朝气的热血青年,带着厚重的使命感开始了创建亚洲第一大冷库的艰辛历程。具当时的建设者回忆,他们知道自己正在建设的是四万五千吨大型国有冷库,但当灰色的建筑物拔地而起,裸露的黄土地上撑起的“骨架”所昭示出的恢宏,依然让他们震惊于亚洲第一大冷库的气魄。由此更生发出他们创业的激情。赤膊的双肩曾被烈日炙烤,挥镐扬锹的手掌曾被磨出过鲜血,就这样,电缆沟在脚下延伸,黄土地披上了绿色的戎装,淡绿色的亚洲第一大冷库巍然屹立起来了,三座总储量四万五千吨的冷库很快成为南三环一道最亮丽的风景。在以后的日子里,这些建设者们理所当然成为了这里的主人,担负起保首都市场、平抑物价的重任,每年几万吨猪肉通过这里送上京城百姓的餐桌,由此,西南郊冷库被京城百姓亲切的称为“首都人民的大冰箱”,企业也被评为全国花园式工厂。他们眼中的冷库未来始终是一片绿色的畅想。
从不愁吃到没的吃
如果岁月可以收藏,二十多年前发生在西南郊国有冷库里的一切,一定是人们难以割舍的记忆。
从1978年冷库建成投入使用到1993年,十多年的时光,这座亚洲最大的冷库被视为“国库”。其主要职能是承担政府冻肉储备,平抑市场物价,保首都市民“菜蓝子”。每年政府会从全国各地调进冻肉放入冷库存储,人们称之为“政府储备肉”。储备肉的调入、调出完全由上级主管部门负责,企业工作任务只是管好库内商品不发生质变、不出安全事故。因为承担着特有的职能,也独享着丰厚的收益。冷库在市场上占据垄断地位,四万五千吨冷库经常处于饱和状态,所存商品的销售也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企业职工的收入由财政补贴作保证,没有任何风险。
然而,谁也不会料到,在后来的几年中,令人引以为豪的国有冷库,会成为压在人们心头的沉重包袱。
1993年,是北京商业企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第一年,新旧体制冲击十分明显,旧的体制被打破,新的体制没有确立起来,市场经济到底是怎么回事,人们心里根本没有底,企业及职工都处于迷惘之中。冷库的职能、经营方式、管理模式等各方面似乎都得了不适应症,曾经引以为荣的庞大冷库一下子成了人们的心病。固定资产大,曾是企业巨大优势,但当庞大的冷库没有东西可存的时候,这巨大的固资就成了巨大的包袱。四万五千吨冷库平均库容利用率只有27%左右,一座1.5万吨的三期库被迫停运。
“冷库停运”、“冷库停运”、“冷库停运”……当“冷库停运”这四个字在厂区猛烈蔓延时,职工们的感觉不啻于一场灾难。他们深知冷库停止运行预示着什么。运转多年的冷库一旦停止降温,维护、导热、保温都将出现许多不良后果。再有冷库停运,折旧照提,钱无处来,人无处去……一系列令人担忧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就像倒下去的多米诺骨牌在员工内心形成着轮回。他们无不担忧:“饥饿的冷库吃什么”?他们无不焦虑:“企业发展路在何方”?
1993,黯淡、焦虑、徘徊、傍惶占据了人们记忆的全部空间,西南郊冷库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从培育市场到交易中心
有时候一无所有也是一种力量。一种自我救赎力量。现实的困境没有压跨这些曾经的冷库建设者们。相反,一场蕴育生机的思想大解放由此而生,陷入谷底的西南郊国有冷库正酝酿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过去的冷库是靠储备肉为生的,冷库的商品90%以上都是由政府调拔。而形势的发展使人们看到,赖以生存的储备肉在以加速度的方式锐减着,从几万吨到几千吨。政府储备费也从几千万元下降到几百万元。没有了储备肉,冷库只有靠出租库容来维持生计。可是,谁来这里存东西呢?怎么能够让人们知道亚洲第一大冷库正在嗷嗷待哺呢?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为了找到新的出路,企业开展了“冷库向何处去”的大讨论,上百条合理化建议汇集了起来,干部、职工形成了一个共识:“酒好也怕巷子深”。只有让全国的客户都知道北京的大冷库,企业才有生路。要知道,这种意识在当时还是相当超前的。“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于是一个“筑巢引凤”的策略出笼了。为了培育市场,在冷库大院内建立起了临时的肉类水产品交易市场,把客户引进来,在这里交易的客户自然把商品存在冷库。针对客户散、小的特点,从1994年至1998年又投入上千万元,对冷库进行技术改造、维修,划小库内单位存储空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