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道路测试技术7
第七章 其他指标检测技术 第七章 其他指标检测技术 强度和模量测试技术 一、概述 1. 意义 路基路面必须具有足够强度和刚度,才能使路基路面在汽车荷载作用下不致破坏和产生过量变形。 第七章 其他指标检测技术 2. 土基的强度指标 回弹模量E0:我国路面设计参数 地基反应模量K: 国外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参数 CBR值:我国路基填料选择强度要求 3. 路面各结构层的强度指标 回弹模量Ei:我国路面设计参数 抗弯拉强度:我国沥青路面设计参数 抗折强度:我国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参数 第七章 其他指标检测技术 4. 强度和模量的确定方法 (1)土基回弹模量E0: ① 现场实测法:大刚性承载板测试方法 ② 查表法:确定临界高度—拟定土的平均稠度—预估路基回弹模量 ③ 室内试验法:室内小承载板试验修正 ④ 换算法:与回弹弯沉L0、CBR值、压实度K和含水率W (2) 土基CBR值:室内试验、现场检测 第七章 其他指标检测技术 (3)路面 回弹模量Ei:整层测定、分层测定、查表 抗弯拉强度:室内劈裂试验、查表 抗折强度:室内小梁试验、查表 第七章 其他指标检测技术 二、承载板测定土基回弹模量试验方法 1. 试验原理 本方法适用于在现场土基表面,通过承载板对土基逐渐加载、卸载的方法,测出每级荷载下相应的土基回弹变形值,经过计算求得土基回弹模量。 第七章 其他指标检测技术 2. 主要仪具 (1)加载设施:载有铁块或集料等重物、后轴重不小于60kN的载重汽车一辆。在汽车大梁的后轴之后约80cm处,附设加劲小梁一根作反力梁。汽车轮胎充气压力为0.50MPa。 第七章 其他指标检测技术 加劲横梁 测力计 钢板及球座 钢圆筒 加载千斤顶 立柱及支座 承载板 第七章 其他指标检测技术 (3)刚性承载板一块,板厚20mm,直径为φ30cm,直径两端设有立柱和可以调整高度的支座供安放弯沉仪测头,承载板放在土基表面上。 (4)路面弯沉仪两台,由贝克曼梁、百分表及其支架组成。 (5)液压千斤顶一台,80~100kN,装有经过标定的压力表或测力环,其容量不小于土基强度,测定精度不小于测力计量程的1/100。 第七章 其他指标检测技术 3.测试方法 (1)测定土基的压力一变形曲线。 用千斤顶加载采用逐级加载卸载法,用压力表或测力环控制加载量。 荷载小于0.1MPa时,每级增加0.02MPa,以后每级增加0.04MPa左右。每次加载至预定荷载后,稳定1min,立即读记两台弯沉仪百分表数值,然后轻轻放开千斤顶油门卸载至0,待卸载稳定1min后,再次读数,每次卸载后百分表不再对零。 当回弹变形值超过1mm时,即可停止加载。 第七章 其他指标检测技术 第七章 其他指标检测技术 (2)各级荷载的回弹变形和总变形,按以下方法计算: 回弹变形L =(加载后读数平均值-卸载后读数平均值)×弯沉仪杠杆比 总变形L′=(加载后读数平均值-加载初始前读数平均值)×弯沉仪杠杆比 (3)测定汽车总影响量a。最后一次加载卸载循环结束后,取走千斤顶,重新读取百分表初读数,然后将汽车开出10m以外,读取终值数,两只百分表的初、终读数差之平均值乘弯沉仪杠杆比即为总影响量a。 第七章 其他指标检测技术 4. 计算 (1)各级压力的回弹变形加上该级的影响量后,则为计算回弹变形值。各级压力下的影响量ai与汽车总影响量a的 关系详见有关规程。 第七章 其他指标检测技术 (2)将各级计算回弹变形值点绘于标准计算纸上,排除显著偏离的异常点并绘出顺滑的P-L曲线,如曲线起始部分出现反弯,应按图所修正原点O,O′则是修正后的原点。 第七章 其他指标检测技术 (3)取结束试验前的各回弹变形值按线形回归方法由下式计算土基回弹模量E0值: 式中: E0——土基回弹模量(Mpa); μ0——土的泊松比,根据相关路面设计规范规定选用; D ——承载板直径,取30cm; Pi ——承载板压力(Mpa); Li ——相对于荷载Pi时的回弹变形,cm。 第七章 其他指标检测技术 沥青路面渗水试验 1、概况 面层透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