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位老党员30载的“路桥情结”
一位老党员30载的“路桥情结”
一位年逾八旬的老党员,30年来不图名利,义务为乡亲们修桥补路,此次,他又拿出自己积攒的7000元,在**河旁修建一座**亭。他的善举,在资溪县**镇一带传为佳话。
3月30日,我们走近了这位热善好施的老人。此时,老人正在**河旁,手柱着拐杖,仔细地看着几位村民给**亭施工,嘴里不断叮嘱着:“材料真实点,不要为我省钱……”老人看上去耳聪目明,精神矍烁,就是腿脚有点不太方便。
八旬老党员名叫**,1949年12月入伍,1953年3月入党,曾参加过围剿***的战斗。转业后在地方工作,后因身体多病,1979年便退休在家。
看到我们到来,老人非常高兴,热情地邀请我们到他家做客。老人柱着拐杖在前面引路,我们在后面相伴着。短短200米的路程,竟走了半个多小时。老人告诉我们,他每天都要到**亭施工现场2次,一是为了保证施工质量,二是督促工程进度。看到自己多年修建凉亭的心愿就要完成,老人感到特别兴奋。
从**镇区到**村,中间有近500米的距离,中间隔着**河,河上的桥和一条田间路,连接了**和**两个村,是两岸的交通枢纽。1979年,由于腿脚不便,年近五旬的**便退休回到老家**村,自此,修桥和补路成了老人的“日常工作”。
**河上原是一座吊桥,是用绳子拴着木板连接而成,板与板之间有一只脚距离的间隙,上面拉了两根铁索,作扶手用。由于风吹日晒,行人众多,桥面年久失修,破损严重,村民过桥难,影响了村民的行路安全。**看在眼里,急在心理。每天天亮到桥上巡视,便成了他每天必做的功课之一。每天清晨,他便带着铁锤、木板、铁丝等上桥,一块一块地敲打,一块一块地检查,发现哪块坏了,及时换掉,发现哪块丢失了,及时补上……看到土路坑洼不平,损坏严重,群众出行非常不便,老人又萌发了修路的念头。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家人的支持。老人用自己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钱买了辆二轮车,并添置了铁锨、抓钩等工具,开始修路。30年来,无论是数九寒天,还是盛夏酷暑,腿脚不便的**老人修桥补路的善举从没间断过。为吊桥换过多少回木板,为马路补过多少次窟窿,个人贴进去多少修桥补路钱,连老人自己也说不清了。当问他干到什么时候才停手时,老人说:“只要我有一口气,修桥补路就不停步。”
**修桥补路由壮实中年变成了耄耋老人,**村至**村500米的村村道道,哪里“路见不平”,哪里就会出现老人的身影。修桥补路水平也越来越“专业”,老人原先是挑着担子干,后来他专门把自行车改装成一辆配挂有铁锤、箩筐、铁锹、竹畚箕、钻头等的修桥补路“工具车”,骑着“工具车”的**成为附近乡村无人不晓的一道风景。
2003年,政府决定拆掉吊桥,在**河上修建一座水泥钢筋桥。这可乐坏了**,他第一个站出来响应,并把自己所有的积蓄全部捐献出来。桥建好了,可是比原来的桥面更低,汛期一涨洪水,桥面便被洪水淹没。退水之后,木头、垃圾、茅草等物体便铺满了桥面,近80米长的桥面,堆起的垃圾,超过20立方米。**总是在退水之余第一个赶到**桥,清理桥面,他不顾自身腿脚的不便,时常一干就是一天。冬季来了,桥面受冻结冰、下雪路滑,为了路人的安全,他总是清晨扛着铁锹和扫把、带着稻草,将桥面的霜雪清理干净、将冰敲碎,然后把稻草辅在桥面,确保路人的安全。6年来,这项义务劳动几乎成了他的本职工作。
2004年,这条路通上了水泥路。桥通了,路平了,老人“失业”了。但**河两岸有**和**两个村数百亩的农田,春耕秋收时节,农民(和路人)时常受风雨的侵袭,无处躲藏。看到这情景,“失业”的**早就急在心里,他决定在桥边修一座凉亭,方便路人和耕作的村民休息。可是,由于老伴卧病在床,而他本人的退休工资也低,每月只三四百元,老伴连续四年的治病和2007年自己的右脚受伤,用光了全部的积蓄,只能“望尘莫及”。老伴走后,老人的右脚也逐渐康复,能拄着拐杖下地走路了,修建凉亭的念头又起。2008年起,老人每月固定存储400元,决定等存够7000元后在**桥旁建一座凉亭,为路人和村民服务。
2009年春节,为祝福老人身体健康,快乐长久,老人的儿女们为老人做了一个80大寿,并送上了一些贺礼。摸摸孩子们的“心意”,想想自己一年来积攒下来的工资3600元和儿女平时给的零花钱,老人的心又“动起来”了,他决定把这些钱合在一起,用来修建凉亭。当老人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时,得到了7个儿女的齐声赞同。说干就干,元宵一过,老人便将所有的钱取出来,购买了砖瓦水泥,请来了工匠师傅,开始了凉亭的建造工作。日前,老人以狮子山、望云峰两山为名的“**亭”凉亭主体工程已完工,不久即开始为乡人服务。
**亭,你遮的是风雨,写下的却是老人30载的“路桥情结”和一个有着56年党龄的老党员的一颗红心。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