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亲爱的同学们.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致亲爱的同学们

致亲爱的同学们 西方有位哲学家说过:无知是可怕的黑夜,那里,没有月亮,也没有星星。同学们,一个人要想从无知变为有知,从知识较少变为知识较多,除了努力读书、学习之外,没有别的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讲,可怕的还不是无知,而是不肯用功读书、学习。 中国一位古人说过:开卷有益。这句话曾经鼓励了许多人孜孜不倦地学习。但时代发展到现在,开卷似乎不是都有益了。范老师就看到有不少的同学整天抱着一些粗劣的漫画读物乐此不疲,还有的同学从小书铺中买来的胡编乱造的《猛鬼故事》中寻找刺激,甚至有些同学沉迷于一些宣扬暴力的书籍,同学们读这些书非但无益,反而有害。因此,范老师想告诉大家,我们应当像蜜蜂酿蜜一样,善于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书籍来学习。正是在有益、有用、需要这个意义上,才是“开卷有益”的。 《聊斋志异》是我们中国的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是一部精彩的文言小说集。为了便于大家阅读和欣赏,在这里,范老师将其中的故事选编成《聊斋故事精选》,希望同学们能够喜欢,同时也希望同学们围绕经典名著自主开展语文综合活动,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在语文实践中,与同学合作学习,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阅读、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行! 范吉明 2009-3-29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代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广读经史,学识渊博。蒲松龄19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取秀才,颇有文名,但以后屡试不中后家贫,应邀到李希梅家读书。31~32岁时,应同邑进士新任宝应知县、好友孙蕙邀请,到江苏扬州府宝应县做幕宾。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离乡南游,对其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南方的自然山水、风俗民情、官场的腐败、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体验。还结交了一些南方下层歌女。北归后,以到缙绅家设馆为生,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加之自幼喜欢民间文学,广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闻异事,吸取创作营养,熔铸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出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除《聊斋志异》外,还有文集4卷,诗集6卷;杂著《省身语录》、《怀刑录》等多种;戏曲3种,通俗俚曲14种。 腐败的社会 这里要向同学们介绍的两篇小说集中表现了作者对整个封建统治体系的憎恨。他恨皇帝,因为皇帝的吃喝玩乐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促织》);他恨从朝廷到地方的大大小小官吏、差役,因为他们贪污受贿,草菅人命(《席方平》)。通过这两篇作品,大家可以了解清代社会是统治者、恶势力的乐园,人民的地狱,进而认识到封建社会无论怎样改朝换代,无论是盛世还是末世,其残害百姓的本质是决不会改变的。 促 织 [导读] 《促织》依据明“宣宗酷好促织之戏”的史实,虚构了奇幻的情节,成为一篇批判现实的力作。 这篇小说批判面广,笔锋首先指向皇帝,由于他的所好,“岁征民间”,才给大大小小的官员、差役围绕着进贡蛐蛐儿巧立名目、中饱私囊、升官发财提供了机会。可是对于老百姓,就是一场灾难。里正成名不仅因此失去了家业,而且本人也惨遭毒打,特别是几乎赔上了儿子幼小的生命。 作品的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成名捉不到善斗的蛐蛐儿,有“神”指点,终于捉到,小起波澜;儿子扑裂,畏惧投井,大起波澜;复捉一只,“蠢若木鸡”,忽而“暴怒”,大获全胜,又生波澜;公鸡逼来,“已在爪下”,转视“虫集冠上,力叮不释”,形成高潮。全文就在这起起伏伏中,牵动着读者的惊惊喜喜。 结尾的交待,看似淡笔,实则讽刺有力。这是从侧面落笔揭示社会的病态。 明代宣德年间,宫廷里兴起斗蛐蛐儿的游戏,每年都从民间征收,以供娱乐。这希罕物陕西本不出产,华阴县令为了讨好上司,得到一只献了上去,试着一斗本事大着哩!于是指示华阴县常年提供蛐蛐儿。县令把这个任务交给里正。街上有游手好闲的少年,得到能斗的蛐蛐儿就用,筅子养起来,作为珍品,卖价很高。里正十分狡猾,借着上头的名义,挨家按人头摊派:每要一只蛐蛐儿,就让几户小民倾家荡产。 当地有个叫成名的人,一直在考秀才,多次考不上。这人太迂,嘴又笨拙,于是就被使坏的差役把他的名字报到官府,顶了个里正。他想尽一切办法,就是推脱不掉。不到一年,仅有一点家产全部赔了进去。眼下正赶上征收蛐蛐儿,成名哪敢按人头摊派,可是又没钱买来交上去,此刻愁得要死。妻予就说:“死管屁用!不如试着捉捉看,说不定万一能捉到一只半头呢。’’成名认为不错,早出晚归,提着竹筒、铜丝笼,在破墙下、乱草中,见石头就翻,见缝几就探,用尽了一切方法,没用。就是捉到三、两只,又小又孬,

文档评论(0)

haowendangq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