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组培中常见问题
* 第五章 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 问题及解决办法 第一节 组培污染及防治 一、污染来源 1、真菌:种类丰富,分布广泛,繁殖快速,无处没有,无处不在。 2、细菌 ???细菌是无孔不入的微生物,为避免细菌的侵袭,科学家曾尝试用抗微生物材料生产各种用品,但效果不十分理想,因为这些材料虽然能杀死细菌,却充满了化学物质。 ??? 3、组织培养过程中的污染源 (1)户外风大菌类进屋机会多 (2)屋内太潮菌类繁衍多 (3)物品带菌多 (4)屋内不干净 (5)屋内清理带菌组培苗 (6)接种不正确 二、传播途径 ??? (1)户外风传播 ??? 菌类细小如尘 随风飘散,由上下落,见湿就长,有风就有沙,有沙就有尘,有尘就有菌,菌尘混共存 ??? (2)涡流传播 ??? 超净工作台上,摆放物品太多,当无菌风吹过时,就会在物品周围形成涡流群,菌类就会在涡流群中停留。 (3 )接种传播 脏手每只带有细菌4万~40万,干净的手,指甲盖大小也有3200多个细菌。指甲缝可以窝藏30多种细菌。如果手上带菌较多,在操作过程中,就难免有菌落入培养基或植物材料上,而导致污染。 三、预防措施 ??? (1)通风 经常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可以使室内真菌数量减少。通风方法简便易行,应多使用。 (2)去湿 保持室内空气干燥,如使用空调“除湿”功能,也可减少真菌生长繁殖。 (3)光照 紫外线能杀灭或抑制真菌生长,对减少室内真菌污染大有好处。 ? (4)防霉 污染物品和污染培养基不要在培养室近距离开瓶洗刷。 四、污染原因判断及污染苗抢救 ??? (1)若污染菌类是零星分散在培养基中,则可确定是人为引起的污染。若是外植体,菌类从材料培养基以上部分长起,且发生在5天以后,则说明是材料带的内生菌。若从培养基以下开始长菌,发生时间较早,且有从里向外的趋势,则说明是切口引起的污染。 ??? (2)真菌污染后,如果已形成孢子,则必须经高压灭菌后扔掉。但若是细菌污染,因此只要及时发现,将材料上部未感菌的部分剪下转接,材料仍可以用。 (3)用抗生素等杀菌药剂的处理,会影响植物材料正常生长。 第二节 材料褐化及其防止 一、褐化现象 外植体褐变是指在接种后,其表面开始变褐,有时甚至会使整个培养基变褐的现象。它的出现是由于植物组织中的多酚氧化酶被激活,而使细胞的代谢发 变化所致。在褐变过程中,会产生醌类物质,它们多呈棕褐色,当扩散到培养基后,就会抑制其他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所接种外植体的培养。 (1)品种:由于多酚氧化酶活性上的差异,有些品种的外植体在接种后较易褐变,而有些品种的外植体在接种后不易褐变。 (2)生理状态:一般来说,幼嫩的组织在接种后褐变程度并不明显,而老熟的组织在接种后褐变程度较为严重。 (3)培养基成分:浓度过高的无机盐会使褐化程度增加,细胞分裂素的水平过高也会刺激某些外植体的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从而使褐化现象加深。 (4)培养条件不当:例如光照过强、温度过高、培养时间过长等,均可使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提高,从而加速被培养的外植体的褐变程度。 二、褐化的主要原因 三、防治措施 (1)选择合适的外植体:一般来说,最好选择生长处于旺盛的外植体。 (2)合适的培养条件:无机盐成分、植物生长物质水平、适宜温度、及时继代培养均可以减轻材料的褐变现象。 (3)使用抗氧化剂:在培养基中,使用半胱氨酸、抗坏血酸等抗氧化剂能够较为有效地避免或减轻很多外植体的褐变现象。另外使用0.1%~0.5%的活性炭对防止褐变也有较为明显的效果。 (4)连续转移:对容易褐变的材料可间隔12~24小时培养后,再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上,这样经过连续处理7~10天后,褐变现象便会得到控制或大为减轻。 第三节 玻璃化问题及其防止 一、玻璃化现象 当植物材料不断地进行离体繁殖时,有些培养物的嫩茎、叶片往往会呈半透明状,呈水迹状,这种现象通常称为玻璃化。它的出现会使试管苗生长缓慢、繁殖系数有所下降。玻璃化为试管苗的生理失调症。 二、防治措施 (1)增加培养基中的溶质水平,以降低培养基的水势; (2)减少培养基中含氮化合物的用量; (3)增加光照; (4)增加容器通风,最好进行CO2施肥,这对减轻试管 苗玻璃化的现象有明显的作用; (5)降低培养温度,进行变温培养,有助于减轻试管苗 玻璃化的现象发生; (6)降低培养基中细胞分裂素含量,可以考虑加入适量 脱落酸。 第四节 其他常见问题和解决措施 一、初始培养阶段 1、培养物水浸状、变色、坏死、茎断面附近干枯 可能原因:表面杀菌剂过量,消毒时间过长,外植体选用不当(部位或时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