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温病学病例分析题
病例1
张某,男性,48岁,工人。病史:患者于1976年2月13日起病,开始见发热,恶寒,头痛,咽痛,伴恶心呕吐两次,呕吐物为饭粒及胃液,诊其舌边尖稍红,苔薄白,脉浮略数,。2月18日发热增高,体温达39.5,并见心烦,口渴,便秘,尿黄,舌质较红,苔薄白而干,脉弦数。2月21日发现神志不清,不语,间有烦躁不安,发热在37.8—38.5之间,以下午及夜晚偏高,舌质降,苔少,脉弦细数。
证型:风温,热入营分
病机:主要为热郁营分,营阴受损,心神被扰。热郁营分,则身热夜甚,舌红降。营阴受损,则咽干不甚渴,脉细数。热邪入营,心神被扰,则心烦燥扰,谵语。
治法:透热转气
方药:清营汤(犀角,生地,玄参,竹叶,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
病例2
赵某,女性,12岁,学生。于1978年2月11日下午,因高热,头痛,剧烈呕吐一天,由急诊入院。病史:患者于两天前,中午放学回家后,出现发热,头痛,微恶寒,心烦,口渴等症,曾在某医院诊治,效果不显,今晨各症加甚,呕吐频频,下午由其父送来急诊。入院时检查摘要:体温40oC,脉搏120次/分,呼吸30次/分,血压110/80mmHg,神志尚清,肌肤可见红色斑点,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征(+),脑脊液混浊,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西医诊断为“流脑”。诊治经过:入院后曾用青霉素、链霉素及磺胺等药物。12日请中医会诊时:患者高热烦躁,面色红赤,头痛如裂,颈项强直,汗出湿衣,肌肤发斑,呼吸气粗,口渴欲饮,呕吐时作,舌红苔黄,脉洪数。
证型:春温,气血两燔引动肝风
病机:邪热炽盛,燔灼气分,则壮热,口渴。灼热营阴,热扰心神,则心烦躁扰,谵语。营热损伤血络,溢于肌肤,则斑疹隐隐。热毒充斥,则头痛如劈,脉洪数则为热盛之象。
治法:气血两清,凉肝熄风
方剂:加减玉女煎加羚羊角,钩藤
病例3
刘某,男性,11岁。于1979年7月2日下午,因高热两天,神昏谵语,抽搐半天入院。
病史:(由家属代诉)患儿于6月30日中午放学回家,为雨所淋,全身湿透。回家后觉周身不适,继则发热,微恶寒,头痛,恶心欲吐,卷怠。第二天到卫生站就医(用药不详)。当晚见发热增高,身热灼手,其父即请医生出诊。当时体温40.5oC,面赤,汗出较多,烦躁不安,呼吸声粗,口渴但不欲饮,曾呕吐一次,为胃内容物,大便一次色黄褐,质稍烂,小便黄短,舌红,苔黄腻,脉数有力,乃于退热剂及四环素治疗未效。7月2日中午仍高热不退,并出现抽搐一次,神昏谵语,即送院就医。入院时检查摘要:体温40.2oC(腋下),汗多,神志不清,颈稍硬,两目时有上视,四肢抽动较频,面色红赤,唇红,舌质红绛,苔薄黄腻,呼吸声粗,喉间痰鸣,肢端稍冷,脉象弦数。
证型:暑温,气营两燔
病机:邪热炽盛,燔灼气分,则壮热,口渴。火热上炎则头痛剧烈。热灼营阴,热扰心神,则心烦躁扰,谵语。热伤血络,溢于肌肤则斑疹隐隐。舌降是热在营分之征,苔黄,脉数为气分邪热之象。
治法:清泄凉营,解毒救阴
方药:玉女煎(石膏,知母,元参,生地,麦冬)
病例4
伦某,男性,16岁。1980年8月21日因持续发热七天入院。
病史:患者于8月15日下午到珠江游泳,回家后感觉疲倦,不想吃饭,当晚即见发热,并伴恶寒,头身疼痛,胸闷欲呕,无咳嗽,咽痛等。起病后多次到卫生院诊治,皆以“感冒”,给予复方感冒灵、银翘片、黄连素等治疗,但未见好转。近日来发热日渐增高,尤以每日下午及夜晚为甚,体温高达39—40oC,无恶寒,伴汗出,汗出时身热稍减,汗出时身热又增,头痛明显,神情卷怠,四肢不欲抬举,胸闷腕胀,恶心不饥,间有腹痛,大便溏而不爽,每日1—3次,口干但不欲饮,小便黄短。8月21日由门诊收入留医。接诊时,体温40.5oC,余证同前,面色淡黄,舌质红,苔黄而浊腻,脉滑数。
证型:湿温,湿热困阻中焦
病机:里热渐盛,热蒸湿动,则发热汗出,但湿性粘滞,不易速祛,故发热不为汗解。热盛津伤,而口渴,湿邪内留,则饮不多。湿邪中阻,气机不畅,浊气不得下降,故痞满呕恶。脾不升运,湿浊下迫,小肠失司,故便溏色黄,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数,皆为湿热之象。
治法:辛开苦降,清热燥湿
方药:王氏连朴饮(厚朴,川连,石菖蒲,半夏,香豉,焦栀,芦根)
病例5
罗某,女性,20岁,地质队工人。于1978年9月14日下午来诊。病史:患者一周前开始出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痰少而粘,鼻咽干燥,口微渴,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感冒”(用药:复方阿司匹林,四环素,咳必清等)。经治疗,效果不显,诸症日渐加甚。接诊时:发热(体温38.8oC)干咳无痰,咳时颜面锨红,两眼流泪,间有咳出带血粘痰,胸膈满痛,气逆而喘,口干唇焦,鼻咽干燥,似有火熏,渴欲饮水,烦躁不安,夜间呛咳尤甚,难以入睡,大便干结,每二至三日一行,小便短赤,舌尖边红,苔黄而干,脉数。
证型: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