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永远的马道巷
永远的马道巷
马道巷是一条商业街,如今依旧繁华,只是少了原有的那份喧嚣。花岗岩的街道上,精美的雕塑静静地听着南来北往的脚步,漂亮的楼群静静地看着东张西望的笑脸。现代化的景象让人们欣喜这里的沧桑巨变,横亘在马道巷上空的铁路,却和老宝鸡一样怀念着那条曾经车如流水马如龙的旧街。马道巷,在宝鸡人眼里有着太多说不完的故事。?????? 1939 ????? 繁华如梦的马道巷??? “马道巷”其实是建国前对这条街的称呼,虽然建国后已改名为“建国路”,但是在老宝鸡们的心坎上,“马道巷”一直存在。据这里的老住户说,马道巷就是旧宝鸡城墙边上的马道,这条路曾经紧贴着老宝鸡城东门的城墙,在上个世纪的40年代,这里曾经是宝鸡最繁华的地方,聚集着从农村赶来卖山货和农产品的人的摊位,后来在东门外还有老凤祥金铺和一个茶庄。每天从清晨到黄昏,这里总是熙熙攘攘,俨然老宝鸡的集贸中心。上世纪 50年代,自由的商品交易成了禁区,马道巷的繁华戛然而止,直到1979年的那个春天。???? ?1979?????? 生机重现的马道巷??? “我们家就住在马道巷,在门口铺块布,上面把袜子、围巾这些小杂货一放就行了。”1979年,个体经济的概念开始取代“投机倒把”,虽然大部分宝鸡人还在鄙视“二道贩子”,但也有一些人战战兢兢地踏入商品经济的浅滩,集市贸易重新在马道巷萌芽。“上世纪 70年代末,这里有了零星的几家小地摊,到 1981年的时候逐渐多起来,我父亲也是那时摆起小摊的。” 56岁的周师傅说。周师傅是土生土长的“马道巷人”,从出生到如今他一直生活在这里。周师傅家兄妹 7人,生活压力很大,父亲 1980年就退了休,退休金很少,根本不够一家人生活。看到家门口的街道上有人摆摊挣钱,周师傅的父亲也摆了个卖袜子、围巾的小地摊。没想到这小地摊的生意还不错,最好的时候一天可以挣 10块钱!要知道当时大肉只有 7、 8毛一斤,这个小摊一下子就解决了家里好几口人吃饭的问题。????? 如今已经是 83岁高龄的常大爷和周师傅家是邻居,他和周师傅的父亲同一年开始“练摊”。常大爷回忆说:“我们当时都是退休工人,开始卖东西也是因为家里人口多,生活所迫。好在我们家就住在跟前,在门口铺块布,上面把袜子、围巾这些小杂货一放就行了。”虽然记不起一天能挣多少钱,但是一个细节的回忆足以说明当时的收入情况。有一天他把 2块一张的蓝票子整理了 100张捆在一起,恰巧被女儿的同学看到,这下可不得了,这位同学到处宣扬常家是如何有钱。其实现在想来最多不过200块钱,可是这个数字在 1981年时,以现金形式出现已经很惊人了。厂子知道了他“投机倒把”的事,不但给予了严重的“批评教育“,还因此扣去了一年的退休金。虽说当时生意不错,但人们并不敢放开胆子做。国家政策逐步的推行过程中是需要时间的。周师傅的父亲当时就遭遇了“严重的后果”,厂子知道了他“投机倒把”的事,不但给予了严重的“批评教育“,还因此扣去了一年的退休金。???? ?1983 ????? 车水马龙的马道巷???? 没有哪个宝鸡人不知道马道巷,可以说那就是西安的骡马市、北京的王府井。在老宝鸡的记忆里,马道巷的鼎盛时期是从 1983年左右开始的 ,一直持续到 1997年。据渭滨区建国路工商所统计显示, 1982年,建国路市场的交易额为593万元,到了 1983年就达到 1055万元,仅一年时间就上涨了近一倍。那个时期没有哪个宝鸡人不知道马道巷,可以说那就是西安的骡马市、北京的王府井。外地的人来逛,马道巷是必去之处。马道巷由两部分组成,中间由一个铁路桥洞分开,铁路桥洞以南以卖小吃和衣服的居多,北段就是鞋袜和小杂货,再往北就是一些“高档的”有门面的小餐馆了。马道巷的商铺搭建都很简单,地摊、架子床、防雨棚,好点的就是马路边的砖瓦门面,大门是那种老式的刷着绿漆的木条门。当时马道巷的两旁有很大的梧桐树,夏日的树荫下,飘逸着臊子面、擀面皮、豆花泡馍、搅团、扯面混合的香味;听着服装、鞋袜、配钥匙修锁的小贩的吆喝声;还时不时飘出当时卖收音机的小店里一些流行歌曲声,伴着这些,人们愉快地购物、消遣。?????? 在马道巷里,小商贩们基本分成四行,路两边各两行。这街道本来就不是很宽,这样一来中间可供人行走的道路就只有不到 2米的距离了。马先生回忆起来说:“当年我正是小伙子,经常到那里去逛,用摩肩接踵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如此多的逛街者促使马道巷里货物的吞吐量也大得惊人,时任建国路农贸市场管理所食品卫生检疫员的叶炳田回忆说, 1984年他负责对各地运来的猪肉的检疫工作,一天下来,光他检疫的猪就达 300多头。?????? 许可中是从 1984年开始在马道巷卖衣服的。由于他是上海知青,所以有着非常便利的条件,从上海趸来了大批代表当时时尚潮流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