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案例分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过敏反应的治疗 对重症紫癜肾炎病例宜早使用甲基泼尼松龙“冲 击”疗法,可使肾小球损伤恢复。儿童剂量15~ 30mg/(kg·天)(总量不超过1g),成人0.5~1g/ (kg·天),每日1次或每周3次,间日静点,3次为 一疗程,一般2个疗程,若效果不佳,过1~2周 可再用1~2个疗程。治疗期间监测血压,“冲击” 前停用泼尼松,“冲击”后48h重新用泼尼松 维生素类 服用维生素C、K,路丁和钙剂可降低血管通透性和增加血的致密度 * 七、VAPP 临床表现 服苗者疫苗相关病例(VAPP) (1)本病发病率极低,多见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 (2)服用活疫苗后4—35天内发热,6—40天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无明显感觉丧失,临床诊断符合脊灰 (3)麻痹后未再服用疫苗,粪便标本只分离到疫苗株病毒 (4)血清学检测脊灰IgM抗体阳性,或中和抗体或IgG抗体有4倍增高并与分离的疫苗病毒型别一致者 (5)60天随访有后遗症 * 急性弛缓性麻痹 服苗接触者疫苗相关病例(VAPP) (1)与服脊灰减毒活疫苗者在服苗后35天内有密切接触史,接触后6—60天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符合脊灰的临床诊断 (2)麻痹后未再服用疫苗,粪便中只分离到疫苗株病毒 (3)血清学特异性IgM抗体或IgG(或中和抗体)4倍以上升高并与分离的疫苗株病毒型别相一致 (4) 60天随访有后遗症 * 案例14:服苗病例 案例摘要: 患者男性3个半月,满2月龄时首服疫苗,服苗后32天,患者发热,伴呕吐腹泻(3-4次/日),间歇性两眼上翻,发热后第9天,左下肢瘫痪,3天后右下肢又发生麻痹,左下肢肌力I°,右下肢肌力II°,肌张力减弱.克氏征(+),经国家脊髓灰质炎诊断实验室复核报告为III型疫苗病毒株.60天随访下肢张力仍低下,左下肢张力II°,右下肢张力恢复到Ⅳ° 分析意见 首次服苗 服苗后32天发病,在潜伏期内(4-35d) 40天左右下肢瘫痪 60天随访下肢张力仍低下 可能有免疫缺陷(肛周脓肿) 分离出Ⅲ型病毒株 根据以上几点可诊断服苗者相关病例 * 案例15:接触病例 案例摘要: 患者男性23岁,入院前头痛,药物不能缓解,并有低热,颈项强直,当地医院检查发现,右踝反射消失,右膝反射减弱,次晨,不能排尿,左膝反射减弱,几乎整个右下肢呈迟缓性麻痹,肌电图表明急性下运动神经元性疾病. 复查病人免疫接种记录,表明未接种过脊髓灰质炎疫苗,然而他的4个月的儿子却两次TOPV(在2个月及1个月前各一次),于第2次服苗后,其婴儿有发热烦躁及黄色粘液便.采集病人血清及大便标本,确诊为Ⅲ型类疫苗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与其儿子粪便中所分离出来的病毒属同一型. 住院期间,病人的运动功能未进一下丧失,但住院结束时病人左下肢的肌张力稍微增加,而右下肢张力毫无增进,8个月后复查也未见有所增进. 分析意见 1-2个月前与服苗者有密切接触史 接触后1周出现急性迟缓性麻痹 分离出与服苗者同型疫苗株病毒 据以上意见,诊断为服苗接触者相关病例 * 八、心因性反应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症,是心理因素引起的以精神症状为主的临床反应。如在群体中发生,则称 群发性癔症或流行性癔症 群体性癔症是在一个特定的群体中,由于接受了同一种“刺激因子”,如接种同一种疫苗,喝同一种奶制品,吃同一种预防药,由于个别人出现躯体异常不适发生反应,而导致一批人同时或先后发生类似的连锁反应,即所谓群体性反应 * 病例16:个体性癔症 案例摘要: 患儿崔某,女10岁,小学2年级,于1992年5月21日17时接种乙型脑炎活疫苗0.5ml,约十分钟后出现四肢麻痹,不能随意活动,被动活动时患儿诉肢体麻木,似有疼痛,无其它伴随症状,即送卫生院诊治. 调查分析 查体无阳性体征,精神诱导有效,同时投与谷维素,维生素B1等治疗.病情持续至5月23日,再请专家治病为名,静脉推注50%的葡萄糖20ml加入10%的葡萄糖酸钙10ml作暗示治疗痊愈,属精神性一时性癔症无意. * 案例17:群体性癔症 案例摘要 2005年6月安徽某县某镇中小学生2500人接种甲肝减毒疫苗,当时因1名12岁女孩发生头晕、胸闷、恶心、呕心、出冷汗、手脚发麻等症状,发生率12.7%,这些对象均做完。其中1例在1周后死亡。闹及沸沸沸扬扬,一片惊慌,认为是疫苗所致。结果卫生部组织专家调查,最终结论是心因性反应(群体性癔症) 调查分析 有明显诱因,称之为“扳机”作用(晕针、死亡、诊断错误) 临床表现无阳性体征,大多为自觉症状(胸闷、头晕、乏力、肢麻等) 有明显的暗示性,发作短暂,反复发作 死亡病例查清为暴发性痢疾所致 错误诊断被否定 * 九、偶合症 可以分为偶合、诱发、加重原有疾病三种情况 — 偶合是指受种

文档评论(0)

精选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