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生活故事”:《创业史》的另一种读法.pdf

“生活故事”:《创业史》的另一种读法.pdf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活故事”:《创业史》的另一种读法

2010年 第 10期 兰 州 学 刊 No.10 2010 总第205期 LanzhouXHekan Genera1.No.205 “生活故事:《创业史》的另一种读法 高旭 国 (浙江农林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摘要】 《创业史》从问世至今 ,在很大程度上一直是被当做 “政治故事”、“历史故事”、“社会故事”来阅读的。 “生活故 事”的视角,可以作为重寻和复活当代批评中久已迷失的文学评价的策略和途径,改变对 《创业史》乃至产生于 《创业史》时代 的一大批文本的阅读方式,使之回归文学的本性和本位,获得文学的 “解放”和 “新生”。 《创业史》中的 “生活故事”由两方面 要素构成:一是名日“创业史”、实为 “贫困史”,二是虽为 “贫困史”、但更是 “抗争史”。 [关键词】 创业史;贫困史;抗争史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10)10—0154—03 [收稿 日期] 2010—05—30 [作者简介]高旭国,浙江农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 、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在当代文学的视阈和语境中,文学创作的政治化是一个 2005年,刘纳先生在 《文学评论》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文 问题,文学阅读的政治化更是一个问题,因为文学创作的政 章。该文的重要性在于提出了一个与 “写什么”和 “怎么写” 治化可以(已经)随着政治时代的结束而结束,但文学阅读的 三足鼎立的第三概念:“写得怎样”,并试图以此作为判定作 政治化却没那么简单,它凭着强大的思维惯性绵延至今—— 家作品的价值地位的最高和最终的标尺,以此作为重寻乃至 可以说,它已经沉潜到当代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骨髓里、 复活作家作品的文学评价的策略和途径。刘纳先生发表的 血液中。 见解和主张,虽然主要是用来反拨学界近年来愈演愈烈的由 对 《创业史》的阅读最具代表性。 西方现代阐释学带来的“阐释病”的,但对于矫正当代文学批 如果说20世纪60年代初期对其 “史诗”地位的认定 评和文学研究的政治化偏斜,对于扭转对以《创业史》为代表 是典型的狭隘的政治性阅读,那么80年代初期用现行农业 的产生于政治时代的作家作品的阅读方式,同样有着柳暗花 政策(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来衡量其 “真”与“假”、“对”与 明、起死回生的作用和意义,因为说到底,发端于和专注于 “错” ,则明显是 换“汤不换药”的延续,唯一不同的是改用 “写什么”的政治性阅读正是阐释性阅读之一种。 了新的政治标尺。而8O年代末 “重写文学史”思潮中名噪一 由此看来,绕开政治性阅读,把产生于政治时代的文学 时的“柳青现象”批判,④虽然把问题引向了较为开阔的“时 当“文学”看待,对于当代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来说已经不仅 代文化”、“社会文化”的视野,但由于其内在视角仍然是政 仅是一种必要,而且已经成为一种可能。 治化的,所以称之为 “政治文化批判”更为恰当。90年代及 刘纳先生为了绕开政治性阅读,在论及 《创业史》时借用 至21世纪,由几个海外华人学者挑起的迅速蔓延国内学界 了柳青的“生活故事”的说法(“题叙”最后一段),以此作 的“再解读”(主要针对包括 《创业史》在内的4O—_70年代的 为恢复 《创业史》的文学本性的切人口,显得别开生面和令人 “左翼文学”),从研究理路上看,以解构为总的特征,而解 耳 目一新。其实如果阅读小说 1959年首次发表时的初刊 构的核心目标还是 “政治”,所谓的探讨 “意识形态运作的轨 本,会惊讶地发现 “生活故事”的说法原来还有一处,在 “题 迹” ,不过是一种扩大化了的政治性阅读,借用时髦的话 叙”之前,名日“摘自作者的日记”,与一则毛泽东语录、一则 说,叫“新意识形态”或 “泛意识形态”阅读。 乡谚和一则农村格言共同组成作品的“楔子”。“日记”的原 我们不妨打一个比方,遍观几十年间对 《创业史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