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专业毕业论文--曾国藩汉宋调和论.docVIP

历史专业毕业论文--曾国藩汉宋调和论.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曾国藩的汉宋调和论 摘要 清乾隆年间,以惠栋、戴震为首的吴、皖二派学者引领整个学术风潮,他们多以东西两汉为标榜,主张以考证经书为求道的方法,其中惠栋首揭汉学之名,其再传弟子江藩则着《汉学师承记》一书,「汉学」乃成为考据之学的代名词。而汉学派大盛之后,力诋宋学,乃掀开清代汉宋之争的历史。曾国藩则在此争论中持调和立场,本文即旨在分析其主要论点。 关键词:曾国藩 汉宋之争 汉宋调和 今文学派 经世致用 前言 清乾隆年间,以惠栋、戴震为首的吴、皖二派学者引领整个学术风潮,他们多以东西两汉为标榜,主张以考证经书为求道的方法,其中惠栋首揭汉学之名,其再传弟子江藩则着《汉学师承记》一书,「汉学」乃成为考据之学的代名词。而汉学派大盛之后,力诋宋学,乃掀开清代汉宋之争的历史。 惠、戴之时,虽有翁方纲、姚鼐等提倡程朱义理,但宋学始终无法对汉学予以有力的反击,故所谓汉宋之争,一开始只是汉学排击宋学之局面而已。方东树出,始站在宋学的立场,有系统地反驳汉学家诋毁宋儒的言论,汉宋学之间,也才开始有剧烈的争辩。但方东树虽对汉学颇致箴砭,但也认为「宋儒义理,实不能不用训诂考证,而汉学训诂考证,实不足尽得圣人之义理」、「窃以训诂名物制度,实为学者所不可阙之学,然宋儒实未尝废之,但义理考证,必两边用功始得」。道、咸之后,汉宋调和论兴起,如曾国藩、陈澧、朱一新等,皆主张汉宋兼采。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生于嘉庆十六年(公元一八一一年),卒于同治十一年(公元一八七二年),享年六十二岁。以平定太平天国之乱,号称清代中兴首功。曾氏所处的时代,内乱不断,外患纷至,清廷国势,日益衰颓。而国家社会的变动,加以汉学极盛之后所产生的流弊,学术思潮亦为之一变。以下即就时代思潮的转变及师友的影响两点,说明曾氏汉宋调和论的思想背景,并就其论点加以分析之。 一.时代思潮的转变 清代经学考证的兴起,就外缘因素而言,乃因学者多将明代的亡国归咎于明末王学的空谈心性误国,如黄梨洲、顾亭林等诸大儒出,即倡导征实致用之学,主张以客观的考证,代替主观的冥想;就内缘因素而言,宋明理学中,无论是陆、王的心即理或程、朱的性即理,他们都不承认是自己的主观看法,而皆强调是直承孔孟而来,因此争论到最后,势必要回到经书中找寻立论的根据,考据之学也就由此兴起。顾亭林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经学即理学」,黄梨洲的「读书不多,无以证斯理之变化」,正是主张以考证经书来解决义理的争端,亦即通过「道问学」以进于「尊德性」。 至干嘉之世,考据之学大盛,学者为考证而考证,无论经世致用或以考证明义理的目的不再为学者所重。就知识而言,考证之学自有其意义与价值,但儒学的重心本在其道德性的一面,由个人的修养以至安定天下,是每一儒生的基本要求。而考据学发展到最后,却不可避免地与「尊德性」越分越远,不但无益于世道人心,甚且不能保证个人的成德。因此即使以小学名家的段玉裁,晚年都不免自责生平喜言训诂考证是舍本逐末了。 考据学发展到最后,流弊渐深,加以国家社会内忧外患的刺激,汉学渐为学者所不满,时代思潮亦为之一变。以下即分述之。 1.汉学的流弊: 汉学家反对宋学的立论之一,乃批评宋学空言穷理,堕入禅学、玄学,而非孔门圣学。因此「训诂明而义理明」是他们所力持的治学方法,认为只有以考文知音的工夫来治经,以治经的工夫来明道,学问才不致落入玄谈空疏。故考据的最终目的仍是以求得义理为要。但发展到后来,却只着重文字的考据训诂,不再注重思想的探索,甚且陷入烦琐的笺注主义,不但研究范围小,态度亦流于迂拘,颖达之士,渐不餍其所为。如许周生(公元一七六八-一八一八)云: 今之治经者吾惑焉!其言曰,圣人所以明道者辞也,所以成辞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辞,由辞以通其道必有渐。然字有篆隶之异,有古今之殊,考之苍雅,攻其训诂,其有不通,又必博稽载籍,展转引申以说之。一字之谊,纷纭数千言,冗不可理,而相推以为古学。 又云: 今之学者,奈何不求圣人之志,而专务其文辞也。然而不为者,则群斥以为空疏。夫学之虚实,至易明也。积之内,见之外,行其所学,而贤不肖皆见焉,言其所学,而贤不肖皆可知焉,斯之谓实学矣;联牍殚翰,返之心无当于仁义礼智之数,推之家国天下,一无所施之,执人人而告之,茫然不知其所谓,则真所谓迂疏寡效者也。 先不问义理是否只存于古书之中,只训诂考证以求得经书中义理而言,一个字、一个音的解释便联篇殚翰,纷纭数千言而不可得,所谓「朴学」、「实学」,反而流于华而不实,琐碎饾饤了。汉学大师戴东原中年时以考据为重,至晚年时亦肯定义理的重要性,认为为学不可以专门考据为限: 先生初谓天下有义理之源,有考据之源,有文章之源,吾于三者皆庶得其源;后数年又曰,义理即考核、文章二者之源也,义理又何源哉?吾前言过矣。 可见戴氏亦肯定考据实应以义理为目的。与曾国藩同时之陈兰甫(公元公元一

文档评论(0)

ze12223074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