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与方法 第十五、十六讲.ppt

  1. 1、本文档共7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勘”,也作“刊”。《玉篇》:“刊,削也、定也、除也。”可见,勘、刊有“削除覆定”之义。这与中国早期文献以简牍为载体有关。 汉应劭《风俗通义·古制》:“刘向为孝成皇帝典校书籍二十余年,皆先书竹,为易刊定。可缮写者,以上素也。”可见,古人整理图书先写在竹简上,这便于发现错误时削除改正,待校订无误后,再写在缣帛上。因此,“勘”有改正文字之义。 * * “校”与“勘”合用,作“勘校”或“校勘”。《魏书·崔光传》:“光乃令国子博士李郁与助教韩神固、刘燮等勘校石经,其残缺者,计料石功,并字多少,欲补治之。”梁沈约《上言宜校勘谱籍》:“宜选史传学士谙究流品者为左民郎、左民尚书,专供校勘。”(《全梁文》卷27) * * 与“校勘”一词意义相同的,还有“校雠”,应劭《风俗通》:“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可见,校雠也有校勘文字错误的原始意义。 从上可见,校勘就是改正书面材料上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恢复或接近本来面目。 校勘学,就是研究和总结校勘规律的一门科学,除对文献材料发生错误的规律进行总结外,人们还对校勘的作用、方法、据以校勘的资料、校勘者应具备的条件、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等进行探索,在校勘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校勘学。 二、校勘学的定义 * * 为人们读书治学提供符合或接近原稿的书面材料。 现代学者胡适先生认为:“校勘之学起于文件传写的不易避免错误。文件越古,传写的次数越多,错误的机会也越多。校勘学的任务是要改正这些传写的错误,恢复一个文件的本来面目,或使他和原本相差最微。”(《胡适书评序跋集·校勘学方法论》) 三、校勘学的功用 读书应求善本,善本最基本的条件就是符合或接近原稿,而校勘不但是使今本符合或接近原稿的一种特定手段,而且也是鉴定其是否符合或接近原稿的一种可靠方法。 校勘有益于书籍的整理与出版。 陈垣先生《校勘学释例·自序》说:“以元本及诸本校沈刻《元典章》,凡得谬误一万二千余条。” 三、校勘学的功用 我们的科学研究应当建立在可靠的文献的基础上,而文献在形成与流传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校勘的主要任务就是尽可能地恢复文献的原来面目。 为了做好校勘工作,我们首先分析一下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 第二节 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 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主要有四种: 讹——将原有的文字写错了; 脱——将原有的文字弄丢了; 衍——增加了原来没有的文字; 倒——将原有的文字变换了位置。 此外,便是同时出现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错误。 清代王念孙《广雅疏证·自序》说: “盖是书(《广雅》)之讹脱久矣,今据耳目所及,旁考诸书以校此本,凡字之讹者五百八十,脱者四百九十,衍者三十九,先后错乱者百二十三,正文误入音内者十九,音内字误入正文者五十七。”这说明古籍的各类错误之多。 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像 * * 讹——也称误,是文献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 晋代葛洪说:“书字,人知之,犹尚写之多误,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此之谓也。”(葛洪《抱朴子·内篇》卷十九《遐览》)因此,古人将文字错讹的现象成为“鲁鱼亥豕”。 * * 造成讹文有以下几种原因: (1)字形致误 由于汉字形体几经演变,篆、隶、章草、行、楷以及印刷字体,又由于便于抄写而产生大量俗字、简字以及重文省略、缺字空围等符号,造成各种字形致误的类型。 如江南本《汉书·田延年传》:“今县官出三千万自之,何哉?”王念孙认为“自”当为“匃”。《广雅》:“匃,与也。”《汉纪》“出三千万钱与之”,可为旁证。因隶书“匃”作“匄”,字形与“自”相似,因此讹为“自” 。 * * (2)语音致误 语音致误的原因是汉字形音义的矛盾,即同音而异形异义,其表现就是因字形的不同而造成误字。 如,《荀子·儒效》:“若夫謪德而定次。”王念孙认为,“謪”为“谲”之讹误。因“谲”、“决”古音通,则意同,为“决其德之大小而定位次”。 另如,《韩非子·有度》:“攻尽陶魏之地。”顾千里指出,“魏”当为“卫”。《韩非子·饰邪》:“魏数年东向攻陶卫”,可为佐证。于鬯又加以补正,列举《吕氏春秋·应言览》:“魏举陶削卫。”《战国策·魏策》:“又长驱梁北,东至陶卫之列。” 脱——文献在传抄、出版过程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 脱字的例子较多,如《洛阳伽蓝记》卷1《永宁寺》:“时太原王位极心骄,功高意侈,与夺臧否肆意。” 周祖谟认为:“与夺”下脱“任情”二字。见《魏书·孝庄帝纪》。又如今本《墨子·鲁问》:“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在唐代《初学记·果木部》、《白氏六帖

文档评论(0)

好文精选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