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与实践.doc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与实践.doc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与实践.doc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大家分享了多篇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资料,内容精辟独到,非常感谢网友的分享,希望从中能找到对您有所帮助的内容。 相关资料一 :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亟待关注 1.现状不容乐观。当前,在我们的诸多家庭中,从小对孩子过分关怀和照顾,甚至娇惯、溺爱、迁就和纵容,只要读好书,一切该孩子自己动手做的事情都有家长代劳。在许多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只注意学生的考分的高低,而忽视了他们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存能力训练还没有普及,性心理健康教育也很少。所以,许多青少年虽然学了不少书本知识,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常常不知所措,甚至一蹶不振,严重者成为精神病患者或者走上自杀轻生之路。这不能不令人担忧! 从精神医学的角度来看,青少年期是多种疾病的高危年龄。发达国家发病率12.4%—21.8%范围内,发展中国家在10.4%—37.6%,国内学者发现,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患病率为21.6%—32%,并且有上升趋势。一个民族的希望生存于她充满活力的一代青少年,一个民族的骄傲在于她层出不穷的杰出人才。今天的青少年是我国新世纪的主人,他们代表的是整个中华民族,肩负者民族兴旺与发展的重任。他们的素质如何关系到我国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和命运。因此,除了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丰富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外,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2.意义亟需明确。全面发展的教育的实施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水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几个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并有机地融于各育之中。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之魂。当我们强调思想道德素质是综合素质的“灵魂”时,学校德育显然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不可能脱离德育而独立,但它更多地反映了从内部施行的旨在形成人格特征的活动。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学校加强德育工作,但是学生的某些认识或行为习惯不仅仅表现为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在多数情况下还反映出心理方面的问题,在教育中如果只是强调外部的社会化的要求而不对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行心理辅导促进其自我发展形成人格特征的话,往往收效甚微。 ──心理健康教育是智育之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强烈想拥有者。学习的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教,关键要看学生的学。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学习目的教育,若只停留在一般的社会化要求上,只能使学生达到“要我学”的水平,这种水平对学生主体性与学习潜能的发挥作用甚微,但如果将之提升至“我要学”的水平,这种内因或内驱力将会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动力作用。学生对学习目的意义的认识实际上具体反映在情感与意志的心理品质上,如“为振兴中华而学习”的远大的理想;爱科学、爱学习、追求真理的强烈的求知欲望;浓厚的学习兴趣;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顽强毅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这些心理品质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和维持学习有效进行的基本条件。 ──心理健康教育是美育之源。心理素质如何对于人们从事体育活动、艺术活动、生产劳动的关系也很密切。在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存在着交互作用,心理健康也是提高中小学生审美素质的基础和条件,并且还有助于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的形成。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其它几方面素质的水平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对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并达成教育目标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国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尽管我国历史上早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但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观来自西方国家。我们这里所谓的国外心理健康研究,主要是西方国家的研究。西方对心理健康问题有着许多研究,不少成果值得我们学习,较有代表性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尊,是心理健康的内在核心。自尊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高自尊一般与积极的人格和行为相联系,而低自尊与消极的人格和行为相联系,甚至会导致某些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因此,必须突出中小学生的自尊问题,因为培养自尊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其一,自尊是一种“评价与体验”。作为自我系统的一个成分,尽管自尊与自我概念和自我控制密不可分,但是,作为一个独立成分,自尊与自我概念和自我控制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说自我概念和自我控制分别对应于心理过程中的“认知”成分和“意志”成分的话,那么,自尊则对应于心理过程中的“情绪和情感”成分。同时,这种情绪情感体验与评价密切相关,评价是体验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其二,自尊是一种“积极的”评价与体验。个体对自我的评价与体验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前者称为自尊,后者称为自卑。自尊是人格中具有积极意义的方面,

文档评论(0)

zhangningcl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