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08衣冠制度.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衣食住行衣为首。自古以来,衣、帛在中国的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所谓“衣冠王国”、“衣被天下”就说明了中国服饰的悠久和辉煌。 头衣 一、头衣 我们这里之所以用“头衣”,而不说“帽子”,是因为上古文献中没有“帽”字。直至秦汉时期头衣还没有定名为帽。古代的头衣又称元服。《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 冠是一般贵族所戴的帽子。男子长到20岁要行冠礼。《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 《左传·哀公十五年》:“君子死,冠不免。” 因为戴冠要束发,所以古代人有用“结发”“束发”来表示二十岁。 古代不戴冠的人:小孩、罪犯、异族人和平民。 (1)小孩。二十岁以前垂发,称为髫。《后汉书·伏湛传》:“髫发厉志,白首不衰。” 《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总发:古人不剪发,小孩的头发长了,就紧靠发根扎在一起,散披在后即“总发”。 总角:如果不把头发扎成一束,而是左右两束,即“总角”。《诗经·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2)罪犯。髡,即剃去头发。当时的奴隶多为受了髡刑的罪人。 未受过髡刑的奴隶通常是青布束头,所以称“苍头”。《汉书·鲍宣传》:“苍头庐儿,皆用致富。”上古军队也多由奴隶组成,同样以青布裹头,所以有苍头军之称。 冠的形制和部件 (1)纚,用来包束在头顶的头发的布。整幅(二尺二寸宽)六尺长的黑布。 (2)笄、簪,先秦时叫笄,从汉代起叫簪。作用横插过头发与冠冕,使之固定。固定头发的是发笄,固定冠的叫衡笄。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缨,为防止冠冕掉下去,在冠圈两旁有丝绳,可以在颔下打结,把冠固定在头顶上。这两根丝绳即缨。缨打结后余下的部分垂在颔下,称为緌。 (4)紘,用绳子兜住下巴,丝绳的两头系在冠上,这跟丝绳即紘。 冕,《说文》:“大夫以上冠也,【穴/遂】延垂旒紞纩。”延,又作綖,一块长方形的板。旒,延的前沿所挂的一串串小圆玉。纩,系在冠圈上悬在耳孔外的玉石,即通常所说的瑱。紞,垂在延两则用以悬纩的彩绦。 冕是天子、诸侯、大夫的祭服,后来只有帝王才可以戴冕有旒。 弁 弁,贵族戴的比较尊贵的头衣,有皮弁、爵弁之分。皮弁,用白鹿皮,由几块拼接而成,皮块相连接处缀以五彩玉石,称为“綦”(璂)。 爵弁红中带黑色的弁,因其颜色与雀头相近而得名。 胄 胄,秦汉后叫兜鍪,后代叫盔。兜鍪也简称鍪。 戴胄时并不摘掉冠,而是在冠弁上加胄。头上戴着胄,见到尊长要摘掉。 胄不但保护头顶,也能保护面部,因此戴上胄后别人就看不清他的脸。 平民的头衣 帻,非贵族中人不戴冠。但也要留全发,上罩头巾,即帻。李白《古风》之八:“绿帻谁家子,卖珠轻薄儿。” 《后汉书·光武帝纪》:“三辅吏士东迎更始(指刘玄),见诸将过,皆冠帻,而服妇人衣诸于、绣镼(同[衤+屈]),莫不笑之。” 陌头:俗人的帽子,又称帞头、络头、缲头、绡头等。其形制类似现在陕北农民用羊肚手巾包头的方法,从后而前,在头前额上打结。《陌上桑》:“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陌头后代音转称为幞头。后来幞头又在脑后扎成两脚,自然下垂,再往后取消了前边的结,将后面的脚用金属丝扎起,衬以木片,称为展脚幞头,为文官所戴;后面的脚向上在脑后相交,称为交脚幞头,为武官所戴。幞头通常用青黑色的纱制成,所以也叫乌纱,后代俗称乌纱帽。 女冠 唐代以前妇女无冠,现在戏台上用的凤冠出现得很晚。女子十五而笄,即同男子二十而冠一样,把头发盘到头顶上用纚包住,插笄固定,表示从此成人,可以婚配了。所以后代称女子到了结婚的年龄为“及笄之年”或简称“及笄”。 妇女的笄簪是很讲究的。《周礼》上有天子用“玉笄”的说法。《西京杂记》:“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宫人搔头皆用玉,玉价倍贵焉。”后代因此又称簪为“搔头”,冯延巳《谒金门》:“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笄、簪后来稍稍演变就是钗,钗不过是两个细尖(很像叉子)的簪罢了。 簪子上不但镶以珠玉,后来又在簪的根部缀上珠玉垂下来,称步摇,因为人一动它就摇晃。白居易《长恨歌》:“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当然,以上所说的都是贵妇人的首饰,至于穷苦人,就只能用骨、竹乃至荆条作簪、钗。李山甫《贫女诗》:“平生不识绣衣裳,闲把荆簪益自伤。”王安石《杏花诗》:“野女强篸(簪)看亦丑,少教憔悴逐荆钗。”《列女传》载,后汉梁鸿的妻子“荆钗布裙”,也是因为梁鸿家贫,而且他立志隐居深山,希望妻子是“裘褐之人”。 体衣 “衣”与“裳”:衣的狭义是上衣,裳是下衣。《诗经·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襦:短上衣。长襦称褂,僮仆的长襦叫裋(Shù),短襦又叫腰襦。《世说新语·夙惠》:“韩康伯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苏轼《喜雨亭记》:“使

文档评论(0)

wxc66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