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讲座幻灯片.ppt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代文献对灸法 的论述与临床应用 王瑞辉 近些年来针灸学界偏重于针法,逐渐减少了灸法的使用。针灸科常常是“但见针刺病,不闻艾绒香”。但灸法尤其对一切寒湿痹痛,或久病体弱者,具有温通气血、宣经活络、回阳补虚、祛寒逐湿的作用。 灸法不仅能够治病,而且,能够预防疾病,具有增强机体抵御外邪的功能。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自古医圣名贤都很重视灸法,并把灸法作为治疗的重要手段,把”会用灸法”作为中医师必备素质之一。所以,我们今天在一起来探讨古代文献对灸法的论述与临床应用。 古代文献对灸法的论述与临床应用 一、灸法的重要性 二、灸法的作用 三、施灸壮数和疗程 四、灸的程度及用量 五、灸法的临床应用 一、灸法的重要性 灸法起源于火的的应用,由于施灸所用的艾草,来源非常广泛,价格极为便宜;治疗时,取穴简单,理论便于记忆,方法易于掌握,并且,疗效甚佳,具有防病、治病的双重功效,古代深受百姓的青睐。 据历史文献记载,我国应用艾灸治疗疾病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相当盛行,如《庄子·盗跖篇》就有 “无病而自灸也。”的记载,这说明很早古人就提出灸可防病保健。《孟子·离娄篇》曰:“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这说明久病痼疾,宜用陈艾灸之。《皇帝内经》中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具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一、灸法的重要性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大力提倡针和灸并用,指出“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艾火可以灸百病,杀鬼邪。”“凡人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故吴蜀多行灸法。” 明·杨继洲曾说过:“病在肠胃,非药而不能以济;在血脉,非针此不能以及;在腠里,非灸、爇、熨不能以达。”明·李梴《医学入门》说:“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其实,所谓“针药所不及”,是因为针刺需要调动元气,而对于阴盛阳虚的情况是不适合针刺的;而元气虚弱、胃功能极差的情况是很难消化药物的,故而称“针药所不及”。只有灸法,可以避开脾胃而直接将热力作用于经脉以祛除寒邪,通调经脉。 一、灸法的重要性 明代龚居中在《痰火点雪》中说:“灸法去病之功难以枚举,凡虚实寒热,轻重远近,无往不宜。”可见灸法治病之广。 清代.吴亦鼎《神灸经论》上说:“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为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可见灸法效力之大。虽然针灸都是在经络穴位上施行,有共同之处,但灸法独具专长,不能以针代灸。 近代张锡纯在其《衷中参西录》曰:“灸法神妙,据病各灸其处,亦可随手奏效。而于筋骨诸病,或沉痼之疾,灸之尤为得力,真济世活人之慈航哉!” 二、灸法的作用 温通经脉、调和气血、散寒止痛 扶正祛邪、防病保健 舒筋活络、 恢复疲劳 起温复脉、回阳固脱 引导气血,潜阳举陷 温阳利水 温通经脉、调和气血、散寒止痛 中医学认为:各种痛症皆有气血不和所致。因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血则行,气滞则血瘀,血瘀则脉络不通,不通则痛。治用灸法,以温通经络,活血化瘀,使气血调和,通则不痛。临床多用于治疗风寒痛证。 如《灵枢.刺节真邪》篇:“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 《神灸经论》上说:“取艾之辛香为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现代临床观察各种扭伤痹症灸之均有较好的疗效:如腰扭伤者,可取肾俞、腰阳关、委中灸之;肩关节扭伤者,可取肩 、肩、肩贞等穴灸之;膝关节扭伤, 可取鹤顶、膝眼 委中等穴灸之;踝关节扭伤可取丘墟、昆仑、解溪等穴灸之。 扶正祛邪、防病保健 历代以来,一般都认为灸法具有防病保健作用。如《医说》中记载:“要得安,三里常不干。” 《千金方》记载:“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这都是历代医家实践经验的真实写照。从现代临床研究资料显示,经常灸肺俞、风门、足三里,可以预防感冒;经常灸关元、气海、足三里、命门,可使久病体虚虚者,得以康复。 舒筋活络、 恢复疲劳 近代有人报道,上肢疲倦者,可取大椎、肩隅、凤池诸穴灸之;下肢疲倦者,可取肾俞、腰阳关、足三里、阳陵泉、绝骨诸穴灸之;

文档评论(0)

mkt36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