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回去,为了新中国建设事业
回去,为了新中国建设事业
旧中国积贫积弱。为了求存图强,一批批有志青年负笈海外,走上留学之路。他们寄人篱下,奋发努力,寒窗苦读,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期盼有朝一日能“以西方之技术,灌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能用自己了解和掌握的国外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去改造和建设祖国,使中华民族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无数的海外学子看到了民族振兴的曙光。于是。他们毅然放弃获得舒适生活待遇和优越工作环境的机遇,千方百计、不顾一切地要求返回自己贫穷落后的祖国。“回去,为了新中国的建设事业”,这是他们共同的心声。
当时,在海外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大约有7000人左右,分布在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大学。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在抗日战争结束前后,公费或自费出洋留学的,也有少数的访问学者和实习生,主要分布在美国。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和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使得中国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关系日趋敌对。美国政府起初显然嫌这些中国留学生麻烦,曾一度依据移民法律对其中许多人下过驱逐出境令。尔后又出于自身战略利益,对这些已经掌握了专业知识技术的中国留学生采取了阻挠、限制乃至禁止离境的措施,使得大批已经或即将完成学业、正在或准备踏上归程的中国学子被迫羁留海外。一时间,滞留美国境内的中国留学人员达5000多人之众。他们处于非法的地位,行动自由受到约束与监视,被明令警告“不得离开或企图离开美国”。但许多的中国留学生并没有在压力和诱惑面前屈服,他们联名写信给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和中国政府总理周恩来,陈述要求返回祖国的愿望,并通过《纽约时报》等新闻媒介公开披露自己被无理扣留的遭遇,对美国政府所实行的阻挠政策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中国留学生所表现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赢得了全世界人民、包括中美两国人民的同情和尊敬,中国政府为此多次在日内瓦会议上向美方进行交涉,迫使美国政府于1954年撤消了禁止中国留学人员离境的禁令。
从1950年到1957年初,一个个、一批批的海外留学生,或单枪匹马,或???伴而行,克服了重重困难,经历了无数曲折,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返回祖国怀抱,参加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形成一股海外学子归国热潮。
1950年2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从美国踏上归程。“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他在归国途中发出的《致中国全体留美生的公开信》中如是说。
1950年4月,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从九龙踏进了祖国的南大门。
紧接着,在爱尔兰取得教授资格的彭桓武回国了;尚在哈佛大学四年级就读的冀朝铸回国了;化工专家侯祥麟、物理学家谢希德、化学家唐敖庆、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核物理学家张文裕、金属学专家师昌绪,等等,一大批中国第一流的科学家承载着中华民族革新自我、浴火重生的梦想,满怀着崇高的使命感,执着而坚强地陆续回到了祖国。
这其中,钱学森的归国路竟长达五年,显得尤为漫长而艰难。他从1950年开始争取回到祖国,受到美国政府的迫害,直到1955年9月,才与夫人蒋英以及两个孩子在美国登上赴香港的邮船。当10月8日抵达广州时,他留给了美国这样一段话:“我很高兴能回到自己的国家,今后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是的,正是为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建设,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数以几千计的中国留学生从英、美、日等国分期分批通过各种途径陆陆续续返回中国。他们是新中国建设的宝贵资源,他们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的教育、科研、生产和国防建设等各条战线,满怀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的赤胆忠心,始终无怨无悔、兢兢业业地工作,无私地奉献自己的知识和才华,在国家建设中承担重任,成为各个领域的骨干中坚和学术带头人。这些海归学子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科技力量,极大地推进着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1955年中国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的172人中有158人是归国学者;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人中有21人是归国者。他们为新中国科学事业的奠基、开拓、发展和现代化立下了卓越的功勋。
新中国让他们的报国之志得以实现,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将永远铭记住他们的名字!
朱光亚,核物理学家,两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1946年赴美国密执安大学从事实验核物理研究工作,1950年春回国。1957年从事核反应堆的研究工作。领导设计、建成轻水零功率装置并开展了堆物理试验,跨出了中国自行设计、建造核反应堆的第一步。他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负责并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参与组织领导中国历次原子弹、氢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