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报纸对抑郁症患者形象呈现研究.docVIP

国内报纸对抑郁症患者形象呈现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内报纸对抑郁症患者形象呈现研究

国内报纸对抑郁症患者形象呈现研究   【摘要】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目前抑郁症患者达3000万。到2020年,就疾病负担(GBD)而言,抑郁症将成为中国继心脏血管病后的第二大疾病。①大众传媒作为一种健康传播渠道,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受众对疾病本身或者对患者的认知和态度。笔者对《人民日报》、《新京报》、《健康报》三份报纸关于抑郁症患者的报道作分析,考察国内媒体近年来对抑郁症患者的形象呈现状况。   【关键词】抑郁症患者 形象呈现 报纸      一、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04年―2009年的《人民日报》(全国版)、《新京报》、《健康报》。《人民日报》是中央机关报,《新京报》是市场化报纸,《健康报》是全国性卫生行业报。三份报纸涉及抑郁症的主题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以疾病为主;一种以抑郁症患者为主。后者为本文研究对象。   《人民日报》近年来涉及抑郁症患者形象较多的仅3篇,《新京报》的研究样本为个案报道,个案数量多并直接涉及到患者形象,而《健康报》很少有专门以个案为主题的报道,多以疾病为主题,因此笔者选取新闻报道中描述患者较多的部分进行分析。《人民日报》和《新京报》的研究样本通过网站全文检索系统获得, 《健康报》的样本来自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的高级检索系统。经过筛选,最终确定151篇样本,其中《人民日报》3篇,《新京报》119篇,《健康报》29篇。   总体而言,三家报纸所呈现的抑郁症患者的形象为:负面形象、正面形象、受难形象和混合形象,其中混合形象包括“受难与正面”、“受难与负面”及其“受难与值得爱护”。如下图所示。负面形象集中出现在《新京报》上,共76篇,超过了总报道量的一半;受难形象为50篇,集中在《新京报》和《健康报》上,占总报道量的近三分之一;抑郁症患者的正面、“受难与正面”和“受难与值得爱护”形象分别只有4篇、5篇和3篇。   抑郁症患者的形象呈现   二、抑郁症患者的不同形象    1、抑郁症患者的单一形象   形象一:抑郁症患者为负面行为实施者(自杀者、肇事肇祸者)   抑郁症患者的单一负面形象多出现在都市报《新京报》的社会新闻版中,其对应的叙事主题为自杀、犯罪(如杀人、伤人、抢劫等)及其古怪行为。其中,自杀主题报道数量最多,为50篇;犯罪主题为12篇,行为怪异主题为5篇。抑郁症患者自杀的典型例子有:《一女子跳地铁受轻伤》(2004-11-4A10北京新闻?社会)、《不堪工作压力女子跳楼身亡》(2004-11-21A6北京新闻?社会)等,自杀的方式明确出现在标题中,如跳地铁、上吊、跳楼等;抑郁症患者犯罪的典型例子有:患者病情发作时伤害自己的亲人,如《抑郁症母亲为子注射敌敌畏》(2009-11-20A16北京新闻?社会)、《干女儿捆干爸诱发致命肺炎》(2006-10-20A15北京新闻?社会);患者实施抢劫行为,如《抢银行学生精神鉴定异常》(2009-11-19A13北京新闻?社会)等;行为怪异的典型事例包括离家出走、盲目迷恋明星等。   形象二:抑郁症患者的受难形象   这一类型多是围绕着抑郁症患者病痛展开。“受难形象”多出现在《新京报》和《健康报》中。需要指出的是,《健康报》报道多属于疾病讲解范畴,虽然描述病症的语言涉及到抑郁症患者的古怪行为,但笔者认为,如因此把《健康报》对抑郁症患者的形象建构定位为负面,显然是不公允的,毕竟专业人士对疾病的介绍是相对专业和全面的,而且在专家叙事下,人们也会了解这些负面行为只是发病的表现。因此,笔者把《健康报》上的抑郁症患者归类为饱受身心双重折磨的受难者。   《新京报》中的受难形象表现为:发病时暂时失忆找不到回家的路,如《抑郁老人独自出游露宿五日》)2006-10-10A15北京新闻?社区);同时在转载国外媒体的一些报道中,有一些患者自述,如“抑郁症袭来时你就会感觉绝望,找不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吉姆?凯瑞自曝患抑郁症》2005.11.23C56娱乐新闻?综合)。《健康报》中的文章作者很多是医学界专家。报道中涉及到一些患者古怪行为:“半年来情绪变得怪异,自闭家门,不肯外出,觉得活着没啥意思,想寻短见”(《以情胜情抗抑郁》2007-4-12 第004版临床?学术)。又如对工作生活的消极影响“一向思维敏捷的科技人员或白领人士患抑郁症后,常感到自己思维迟钝、记忆力下降、注意力涣散、思考困难,很难胜任日常工作,更谈不上有创造性”(《关注“世界上最悲伤的人”》2006-2-10第004版?心理导刊)   形象三:抑郁症患者的单一正面形象   反映抑郁症患者的单一正面形象很少,151篇样本中只有4篇报道属于此类,多集中在《新京报》的文娱体育版面,主人公均为明星。如:球星代斯勒接受抑郁症治疗后重返球场,重拾信心,表现不俗。4篇文章中,3篇关于代斯勒,但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