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张思德最后相处日子里.doc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与张思德最后相处日子里

在与张思德最后相处日子里   1944年9月5日,是张思德同志牺牲的日子。同年9月8日,毛主席发表了《为人民服务》。65个春秋过去了,作为当年与张思德朝夕相处的战友,在枣园西山广场聆听毛主席演讲的一名老兵,每临此时,我总会情不自禁地回想起1944年与张思德最后一起生产劳动、生活、学习的日日夜夜。      枣园组建生产队      1944年的春天来得早,1月25日就过春节。此前一个多月,毛主席在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发表了《组织起来》的讲话,号召边区党政军民组织起来,在生产运动上“必须造成广大的运动”。   一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力更生,发展生产”、“人人参加生产,解决吃饭、穿衣,共同克服困难”的更大规模的生产运动在边区开展起来,就连毛主席本人一年也有2石8斗的粮食生产任务。   2月5日立春,枣园机关生产委员会主任陈刚(时任社会部二室主任,后曾任社会部和情报部副部长等职)宣布,枣园机关决定组织人员上山创办农场,要我作好上山开荒的准备。毛主席带头从他身边抽调12名同志,共20人参加开荒。由来自社会部的我任队长,来自内卫班的张思德任副队长,队员有李文魁、白仓等。这支队伍政治素质高,共产党员、老红军战士占一半以上,且都来自枣园,大家只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生产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和张思德初次见面,他给我的印象是,中等偏上的个头,长方形脸,一对浓眉,厚嘴唇,憨厚不太爱说话,但性格随和。   2月8日在枣园过了元宵节,我和张思德就率领全体队员,赶着牛驮着粮种,背着生产工具向安塞县出发了。   在安塞县石峡峪荒山里建农场,没有任何现成条件可利用,走的路,需要我们开;吃水的井,需要我们挖;住的窑洞,需要我们一镐一锹地掏。生活和劳动,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真可谓“筚路褴缕以启山林”。   我们召开了战前动员会,张思德带头发言:“当兵的,打仗都不怕死,挖这些丛木,还有什么可怕的呢?只要有不怕苦的精神,没有什么能吓倒我们的!”我们先攻克柠条子湾。为了保证进度,每人每天必须挖两垄。一天挖完两垄,整个人累得都要散架。但是,张思德却是每天要挖完三垄才休息。在张思德的劳动干劲鼓舞下,我们经过三天苦战终于提前拿下了柠条子湾。初战告捷,同志们乘胜而上,再攻狼牙刺坡和冬青草梁子。狼牙刺这种灌木,生长得很稠密,而且长满了像针一样的刺,稍有不慎就会刺破人手,特别的疼,有的战士双手都被刺得血淋淋的;冬青草的根系密实更胜于前二者,刨起来最费劲,若干锄头下去才能啃掉一窝。在攻克后两个坡地时,我们规定是每人每天半亩的定额任务,而张思德总是要求把最难挖的地段分给他,他专拣狼牙刺、冬青草长得最稠密的地段干活,而且是每天要超额一倍地完成任务。张思德的模范行为为全队树立了榜样,带动了全体队员你追我赶的劳动竞赛。   经过一番披荆斩棘、开垦烧荒、翻土耙地、摇耧播种,千亩荒山第一次长出了绿油油的禾苗。站在山头纵目望去,我们真为自己的劳动成果感到自豪:20个战友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改变了山川面貌,荒山披上了新装!   在这场特殊的战斗中,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张思德总是说:“共产党员要带头干!”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在他的模范行动的影响下,全队战士团结奋战,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枣园机关几年来生产劳动的空前收获,秋收小米10万斤,超额10%完成了生产任务。      主动请缨烧木炭      1944年8月底,我们在石峡峪农场的生产活动基本结束。有战士提出,利用漫山遍野的青树原料烧木炭,供机关冬季烤火用,可以节约大笔烤火费。这是个好主意!张思德首先就赞成。经请示上级批准,给我们下达了烧木炭10万斤的任务。于是,我们全体队员又开始投身于一场新的战斗了。   1940年7月,张思德在中央军委警卫营任通信班长时,就到延安南面约60里的土黄沟执行过烧木炭任务。当时已经立秋,要在两个月内、大雪封山前实现烧10万斤木炭的计划,真是时间紧、任务重。我们首先带领全队集中精力勘察树木的分布和山坡的土质情况,因为不是什么树木都可用来烧木炭的,也不是什么地方都可以打窑的。选择树木,只有青木最适合,又粗又高的青树,树质硬得像石头,砍一斧头都要迸出火星,战士们要砍倒一棵树,胳膊震得生疼,手都磨出了血泡。   在砍伐、运输青树的同时,烧10万斤木炭至少要掏7个烧炭窑。张思德主动挑起这个艰苦重担。炭窑的选址、垒法很讲究科学。为了让大家明白炭窑的结构,张思德不仅在地上画图,而且还垒模型。他讲:一窑炭木,一般要烧九至十天。炭烧得成不成、质量好不好,全在于掌握好火候及灭火的时间。这要一看冒烟情况、二听窑内动静、三闻木炭煳味,才可以断定该不该启窑了。   9月5日(阴历七月十八),就在张思德他们掏最后一个炭窑时,灾难发生了。那是临近晌午的时候,下了一上午的雨停了,我们忽然听到远方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