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家装,北京人幸福指数
家装,北京人幸福指数
1978年-2009年,中国家居30年的巨变,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发展30年的缩影,是中国百姓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的最直观感受。我们追寻记忆的轨迹,记录下这个时代的印记,用图片和文字勾勒出30年的家居发展脉络。
若不是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中末期家装风潮的疯狂,决不能体会当代人装修意境的可贵,我们的30年家装就像一个进城30年后的乡下人,30年前,他初来乍到,看着城里入的打扮入时艳丽,还弄不清什么是城市生活的他开始东拼西凑,看着谁好都是拿来主义,也许很土,很怯,但他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渐渐地。他变成了城里人,懂得了生活的品质,由繁至简。也许有一天,他变成时尚的先锋也未尝不可,
80年代,最早的家装,如果也能算家装
前卫在那年
住了多年的平房之后,1983年,40岁的刘阿姨家从单位分到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这也是老两口迄今唯一的房产。自打搬进这新家,刘阿姨就没消停过。
刚搬进来的时候,墙面已经黑乎乎的了,水泥地面也是坑洼不平。于是,刘阿姨找人帮忙用白灰刷了好几遍,地面上的水泥残渣也是用刀子一点一点地刮下来的。尽管许多老家具已经很破旧了,但那时候的人也就那么点财产,不舍得扔掉,所以刘阿姨几乎把所有东西都从平房搬进了楼房,屋里被塞得满满当当。
“虽然现在看来是两室一厅,当初那可叫三室。那时,哪有空间做一个单独的客厅出来啊,客人来了直接坐床上。”刚上楼的时候,刘阿姨夫妇住最大的一间屋子,父母和女儿则分住另两间小屋。那时大家几乎没什么装修概念,家具也就攒了几件。“我们有一个带镜子的大衣柜,那已经是相当时髦了。女儿小时候最喜欢拖地了,水泥地面被她拖得都能照出人影来。
1986年,家里的老人去世了,刘阿姨夫妇搬进了小屋,原来的屋子则升级为客厅。她请人刷了当时最时髦的绿色墙裙,地面也用油漆刷成了深棕色。
到了1989年,刘阿姨则开始了第一次正式装修。客厅铺上了地板革,置办了新沙发和茶几,还请人打做了写字台和一系列的高低柜。原来的旧家具还是舍不得扔,不好看的都挪到小屋去,所以客厅里有好几种颜色。
当别人还在为厨卫掉墙皮而烦恼的时候,刘阿姨已经着手改变了。那时一箱小白瓷砖约二十几块钱,“舍不得全铺满啊,我们只是把瓷砖贴到了1.5米高。能挡挡水、挡挡油也就可以了,抽油烟机也是那两年装上的。为了解决东西没地方放的问题,我们家还在小屋的墙上打了好几个吊柜……”
1995年,刘阿姨的弟弟干起了家装。在他的撺掇下,刘阿姨又有了装修的打算。彩色喷涂出现了,铺腻了地板革的刘阿姨把眼光投向了市场上新出现的彩色地砖。“我们家曾经铺过地毯,结果客人都不敢进门了。据说地板砖既结实又好打理,咬咬牙,换吧!”
这次装修,刘阿姨下了血本。墙面全部喷上了彩色涂料,地面也铺上了地砖。用水曲柳重新做了门、包了门套,还制作了木墙裙,家具也全部换成了当时最时髦的颜色。当时很多饭店和宾馆都开始流行挂大镜子拓展视觉空间,于是“希望屋里能显得大一点”的刘阿姨,又在客厅里挂上了一面大镜子,另一面则是大幅的风景画。“那时候觉得可美了。”刘阿姨的家在当时堪称潮流典范,很多人到她家串门儿都是为了“取经”。
改革开放让国门打开,新鲜的信息和事物涌了进来,而家装却显出几分羞涩,一时有点不知如何是好。
老百姓生活中最先发生变化的“衣”与“食”跑在了“住”的前头,木讷的家装市场,那会儿还谈不上是市场,在整个80年代,只是默默地延续着新中国成立后的“本分”。
住了多半辈子胡同、平房的老北京,习惯了逢年过节前的大扫除――收拾房。木质的四方格窗户框上的窗户纸已经发黄(还没有玻璃窗户呢),头上的纸顶棚被老鼠啃了、尿了,留下黑洞洞和黄圈圈。房管局的人该来啦!一两个小伙子举着笨重陈旧的木头梯子挤进各户人家,用剩米饭熬的糨糊真就派上了用场,白宣纸给屋顶棚换了新颜。家里的小孩也会跟着凑热闹,帮着大人端茶递水。有的人家不等过年就撤了窗户纸,还有的等待过冬撤了黑油油的蜂窝煤炉子再彻底旧貌换新颜。那会儿北京人冬天取暖不是蜂窝煤炉子就是黑煤球炉子,每天几次添煤生火都弄得家里乌烟瘴气。烟囱打穿了一部分窗户纸,周围的窗户纸一天比一天焦黄。所以开春撤火时家里女主人总是高兴的,能换上一张干净的窗户纸,家里和心里都别提多亮堂了。
勤快的人家开春后,用清水把地面泼一遍,连扫带拖地清除一年的污迹。如果不是晴天,谁也不敢这么干,洋灰地最爱返潮,这可是住平房大大的短处之一。虽是平房,但也有一些单位的职工宿舍是实木地板,那会儿的实木实在得很,纯粹是一条条木头铺在地上,地基是空的,走起路来咚咚作响。
老北京就没有楼房了吗?当然有。一部分是前苏联人为了标识与我们的友好邦交帮忙建造的,也都是五六十年代留下的老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