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德清“草根奖”
德清“草根奖”
普通老百姓拿出自己的钱设立奖项,用以表彰为良好社会风气作出贡献的人,人们把这种奖戏称为“草根奖”。如今,这种民间设立奖项行为,在浙江省德清县已经成了越来越多热心公益事业的普通百姓表达自己价值取向和公益诉求的手段。
德清县地处杭嘉湖平原,土地肥沃,民风淳朴。从1997年开始,在这个山清水秀的江南小县,有一群普通的热心人为了树立当地的文明新风,专门设立了各种民间奖项。这些奖尽管不是政府搞的,也不是哪个有钱人组织做的,但这些奖却覆盖了孝敬父母、环境保护、交通安全、见义勇为、外来人员风尚、残疾人励志等11个方面。一个只有40多万人口的县,何以有这么多平民百姓自己掏钱来设立这些奖项?他们是些什么样的人?他们为什么做这样的事?一系列的疑问引发了人们对它的关注。
设奖的人是一批平民百姓
一直以来,在人们???心目中,设立某某奖项,不是政府就是腰缠万贯的富翁们的专利。一个退休老人、一个农民、一个民警、一个个体经营户、一个下岗职工甚至是一个残疾人,他们的经济本来就不宽裕,哪来的钱去奖励别人?2006年11月29日,当记者采访了德清县民间设奖的第一人马福建时,这个疑问得到了解答。
49岁的马福建,是德清县第一个拿自己的钱出来设奖的人。马福建家住武康城边的太平村,平时靠卖鱼为生。但他心地善良,看看电视的苦情戏都会流眼泪。而更多的时候,他的同情心在他的言行中表露。
多年前,在他做水产生意时,有一位老人经常在他的鱼摊前转悠,却不买任何东西。马福建看老人可怜,就时常塞一两条鱼给她。后来彼此熟悉,得知老人的儿子不在身边,儿媳对他不好,还卡着本该拿出来的赡养费。马福建是个孝子,他发现当今社会特别是农村“养老不足,爱幼有余”的现象比较突出,有的甚至是虐待老人,使一些老人不能安度晚年。马福建认为,一个不孝敬老人的人,定然是一个不道德的人,一个不孝敬老人的社会,肯定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为了能引导社会风气,也为了使孝心能在村里扩大,马福建于1997年在他所在的村――太平村设立“孝敬父母奖”。
9年后,马福建很坦白地告诉记者:“我是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大的事。当时我拿出一万元存在银行,用利息发奖金,其实是一些小钱,却可以让一些人受到教育,让一些困难家庭得到一些实惠。我心里想法很简单,只要能让太平村风气变好,我就很开心了。”
几年下来,马福建的“孝敬父母奖”不仅在村里得到村民的一致认可,在社会上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效仿。近年来,民间出资创立的各种奖项,如雨后春笋般在这个县涌现。
2001年,年届70的老人朱天荣,看到一些市民环保意识很差,乱扔垃圾还乱扔废旧电池。于是他用自己一辈子当钟表匠积攒下来的一万元钱,设立了“天荣环保奖”,奖励在环保方面做出一定成绩的中小学生、幼儿园小朋友。5年中,朱天荣把近百名环保志愿者和数千名学生汇集在一起,回收25万节废旧电池。朱天荣说,他设立这个奖的主要目的是想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因为环保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
紧接着,2002年,德清县公安局交巡警大队上柏中队民警童溪水自费出资5000元,在他管辖的地区城西村设立了“溪水交通安全奖”。奖励本村本年度内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无交通违章行为,积极维护和宣传交通安全的驾驶员和村民。同年,曾在部队立过三等功的退伍军人刘志国,出资一万元设立了“志国拥军奖”,专门奖励德清籍在部队立功战士的家属,激励战士在部队多立战功。
2003年,东阳籍建筑业个体户斯正良来到德清创业,经常接济漂泊异乡的务工者。他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带动许多人一起来做好事。”他创立“外来人员风尚奖”,就是要在民工群体中集聚助人为乐的同行者。设立了“正良外来工风尚奖”后,斯正良意识到宣传的重要性,他开始热衷于和报社、电视台打交道。他说:“一个人领了奖,最多鼓励他自己,可一宣传出去就不得了。可以让大家都知道。一个做好事的人,社会一定会认可他的。”
记者了解到,从2003年至2006年,在德清还先后有王连根设立的“民间科技进步奖”,下岗工人钱立玲设立的“残疾学子励志奖”和水产经营户残疾人徐燮荣设立的“见义勇为奖”等等。
据德清县文明办主任车瑞荣介绍,这些立奖人,他们都有热心公益、行善助人的记录,有不错的口碑。他们总想为他人做点好事,但现实中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使他们感到很困惑,于是他们试图以人格的力量向社会发出呼唤,呼唤多一些人携手共进。由此,他们想到了容易引发公众关注的评奖活动,期望通过道德评估和道德褒奖,营造一种促进社会和谐的效应。近年来这些民间设奖行为,对弘扬社会正气,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
民间奖,在老百姓心目中究竟有多少分量
“这碑那碑,不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