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敬畏,和谐社会道德基础
敬畏,和谐社会道德基础
[摘要]敬畏是人类在与大自然进行物质能量交换过程中采取的智慧生存策略,是人类的美德。当前提倡敬畏不是软弱,不是无知;相反,它体现人类的认识和行为能力提高到了新的水平。敬畏是抑制邪恶的真正力量。懂得敬畏才有和谐。敬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关键词]敬畏;和谐社会;道德基础
[作者]何棣华,东南大学伦理学博士生。南京,211189
[中图分类号]1924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8)02-0018-004
康德说过,“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这是18世纪西方一位著名哲学家对待自然和人类理性的虔诚态度。他的敬畏是自觉敬畏。但在此之前,人类的敬畏思想经历了漫长的不自觉阶段,包括无意识的恐惧、有意识的自为敬畏以及所谓的“无畏”阶段。人类与动物的揖别始于人类自我意识的产生。在此之前,世界处于混沌状态,主客体不分,对威胁到自身生存的外物产生的恐惧是本能反应,但谈不上“敬畏”。敬畏是指人类作为意识主体对一定对象的畏惧和敬重,并因此而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敬畏以自我意识的产生和人的主体性地位确立为前提。敬畏是人类自我意识产生后,在与大自然进行物质能量交换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生存策略。正是借助“敬畏”,人类才躲过大自然的各种威胁而生存到今天。长期以来,人类应当敬畏大自然是不证自明之理。只是到了人类自身力量大到足以破坏自然时,是否需要敬畏自然才成为一个问题。而当人类遭到了大自然的无情报复之后,才会引起人们对敬畏的反思,从而开始迈向敬畏的自觉阶段。实践表明,缺乏敬畏之心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而人类整体对敬畏的自觉和自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若没有达到整体对敬畏的自觉自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缺乏坚实的道德基础。
一、自为形态的敬畏
几乎每个民族早期的人们都是敬畏自然的。现在一些少数民族仍然十分敬畏自然,比如云南纳西族东巴教中有一个大自然之神名叫“署”,它间掌着山??河湖、野生动物等。东巴经神话中说,人类与署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后来人类侵扰大自然、污染河湖、乱砍滥伐、滥杀野兽,冒犯了署,结果人类与大自然这两兄弟翻了脸,人类遭到大自然的报复,灾难频繁。后来经神调解,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约法三章,才重续旧好。四川康定木格错的一位藏民说:“每当我走近湖边,不由自主地就会产生一种敬畏感,在大自然面前人人平等”。我国很多少数民族都有这样的风俗:视大山为神山,视湖泊为神湖,视大鸟为神鸟。一个“神”字,包含着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我国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其最早的12大部落,即水牛部、马蜂部、蛙部、羊部、蛟部、鱼部、鸟部、黄牛部、虎(森林)部、竹部、潭部、黄泥部(或蛇部)的名称及图腾,均反映出先民对与其生存繁衍生息相关的自然物的敬畏。当今壮族的许多节日和风俗仍然充分反映了壮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如开耙节(或称插秧节),是桂南壮族人民节日,每年四月初四或初八举行,当天祭田后才能插秧;祭青苗节,是桂西壮族人民节日,每年七月择日举行,以猪肉、米饭在田边供祭苗神以祈丰年;送雷公节是上思壮族人民传统节日,每年九月九日举行,各家带祭品到村头地边祭拜土地神和雷公,感谢雷公带来雨水;不少地方的壮族人民过尝新节,以新收获的谷物制作食品祭拜土地神、祖宗、神农等;此外还有三月三歌节、铜鼓节、社节、礼田节、土地公诞节、牛魂节等等;另外还有许多风俗和禁忌。固这些节日、风俗、禁忌是先民们在与大自然相处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过程中,根据当时最高的认识水平而采取的智慧生存策略。它不是愚昧,不是无知,而恰恰是当时人们理性的最高水平。它们使人们的行为得到节制,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调整,人的心灵得到抚慰和安顿,从而满怀信心和希望走向未来。
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所记载的绝大部分是占卜祭祀方面的内容,反映了人们对“天”的敬畏。殷商时期,人们把“天”看作是最高的人格神,称为“上帝”,视之为全知全能,认为“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荀子?宕坐》)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为什么要敬畏天命?因为天命是客观存在的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们只有遵循它,春播夏耘,才有秋天的好收成。如果违背天命,逆时而动,则无异于自取灭亡。因此他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孔子“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子路曾问孔子:“子行三军,则谁与?”孔子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孔子在此明确反对有勇无谋的鲁妄行为,而是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