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闻纠纷表现与应对
新闻纠纷的表现与应对
[摘要]在公民法治观念日益增强、新闻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因新闻侵权而引发的新闻纠纷乃至新闻官司已不鲜见。总结经验教训,避免新闻纠纷,事关媒体信誉,必须认真对待。
[关键词]新闻纠纷 表现 应对
一、新闻纠纷的表现
1 张冠李戴。
2005年12月8日,某报以《婚外孽情出人命司法出面息纷争》为题报道了这样一件社会新闻:一村民因不堪忍受妻子的婚外情服农药自杀,家族亲戚将尸体抬到女方家中闹事,镇接访调处中心及时出面,制止了“请尸问罪”的群体事件。报道见报后,当事男女双方派出多个代表到报社扯皮,造成不良影响。原来,事实是男的有婚外情女的服毒自杀了,而记者疏忽大意,写成了女的有婚外情男的自杀。
2 偏听偏信。
2007年8月13日,民警告诉某报记者,他们抓了一个逃亡14年的杀人嫌犯。记者在民警的陪同下,采访了犯罪嫌疑人和有关民警,并翻看了案卷,写出了长篇通讯《十四载亡命生涯到尽头》。文章见报后,引起了被害方家人的强烈不满,准备组织人员上访。原来,记者没有采访被害人家属,没有客观报道受害方的真实情况,而是单方面采访犯罪嫌疑人,偏听偏信,行文中过多地渲染了杀人嫌犯的行凶理由,隐含有对犯罪嫌疑人的同情心理,从而导致报道有失公允,受害方家人反应强烈。编辑部采取紧急措施,方平息事端。
3 查无实据。
某市护城河发现一具女尸,公安机关侦破后召开新闻发布会,发了通稿。主持侦破工作的副局长介绍案情时,口头称被害女性是一位穿行在灯红酒绿场所的三陪女。当地日报、晚报的记者把这个三陪女的说法写进了消息。被害人家属见报后,以侵犯名誉权为由,组织大队人马到报社扯皮。媒体凭什么说人家是三陪女呢?副局长事后矢口否认,记者当时没有录音,查无实据了。对方把报社告上法院,最终报社败诉。
4 主观贬损。
没有经验的记者有时在写表扬稿时也会招来麻烦。1993年7月,某报刊登一位新长征突击手的先进事迹。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谁料秦振明刚端起妻子递上来的排骨汤,就听见门被人打得“雷响”。他慌忙开了门。来人是该镇建筑公司的头头。秦振明认识他,也听说过他。他是烟墩的“地头蛇”。他们施工不认真,质量太粗糙,工程绝不能交给他……就因为文章中这个“地头蛇”的称谓,惹来了官司,对方起诉的理由就是报社侵害了他的名誉权,贬损了他的人格。
5 旧事重提。
有些社会新闻,大都是矛盾、冲突形成的。而矛盾也好,冲突也罢,过去了也就过去了,人们都不愿旧事重提,提起来伤心,提起来烦。某报《学生课堂互相打闹笔尖刺伤他人眼睛(引题)法院:校方、家长赔偿受害者损失(主题)》,就是因旧事重提引发的新闻纠纷。判决生效一年多的案件,当事人在遭受巨大伤害正趋于平静的时候,记者却旧事重提,以“近日”为由头见报,客观上对受害人及其家人心理上造成了不良影响,激化了矛盾。受害学生家长为此与报社进行了长达半月的交涉,牵扯了媒体大量的精力。
6 细节太细。
新闻稿中,细节越细,越有可读性。但事物总有两面性,细节越细,越容易出错,越容易引起纠纷。2007年8月10日,某报记者就某家属院内的孙先生和陈女士之间的邻里矛盾进行了采访,以《一个烂辣椒导致邻居反目》为题进行报道。稿件见报后,引起了线索提供人、也是当事人之一的孙先生的不满。他多次到编辑部交涉,就事件中的一个细节――那个辣椒究竟是无意中扫下来的还是被人故意丢下来的争执不休。纵观整篇报道,记者的出发点是好的。但错就错在稿件报道过细――对那些无法说清的细节报道太细,引起当事一方不满,纠缠不休。
7 曝光隐私。
人们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越来越注重自己的隐私保护,记者在这方面的意识没跟上就会惹麻烦。比如,某报在报道一条流氓犯罪新闻时,将受害者的姓氏、所住小区以及罪犯对受害者施暴的细节交待得一清二楚,足以使受害者周围的人能够通过新闻辨认出受害人。这对受害人无疑将是个打击,其与媒体扯皮打官司就不难想象了。
8 泄露秘密。
有些尚未确定公开的政策或案件、公检法的侦破手段等,属于秘密,是不能公开报道的。线人、举报人的情况。也不能随便透露。某报长篇通讯《揭开蒙面劫匪的神秘面纱》,报道某校一位学生的哥哥伙同他人连续在某地蒙面抢劫。警察找到这位学生的班主任协助抓捕。班主任深明大义,积极配合,打电话给这位学生的哥哥,称“你弟弟在学校表现不好,与同学打架。马上来学校处理。”这位哥哥来到学校后,被警察抓住了。普通市民协助破案,这就和举报人一样,是受保护的对象。是不能泄露的秘密。记者却把这个秘密公开报道出来,给这位班主任及家人的人身安全构成了威胁,从而引发纠纷。
9 内参外报。
内参和简报只在一定的范围传播,如果内容有失实之处,是不受法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