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心理路径探讨.doc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构建和谐心理路径探讨

构建和谐心理的路径探讨   [摘要]和谐心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文章在界定和谐心理概念的基础上,指出和谐心理应是主体内部协调和外部和谐的健康心理,进而分析了当前大众心理“和谐困境”,探讨了构建和谐心理的路径。   [关键词]和谐心理;社会;路径;困境   [作者简介]林燕清,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福建莆田351254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1―0123―03      一、和谐心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指标      社会主要是由人和自然组成的,人是社会的主载体。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指的是社会生活和状态的和谐、安定,也包括社会成员心理的和谐和安定。和谐社会说到底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基础就是心理和谐。和谐社会孕育着和谐心理。和谐心理造就着和谐社会。心理和谐是指导正确行为和表现的思想基础,社会心理整体是否和谐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大的影响。如同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一样,和谐心理支配和调节着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社会全面和谐的局面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石。   当前对和谐心理概念的界定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各有所持。本文试从哲学意识形态角度出发,来界定其概念。意识形态可以说包括社会动机、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态度等心理过程;而和谐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和谐心理就是由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所引起的,个人内心世界的舒适和满足,包括人对于社会、人生、自然等的认知、情感、意志、性格的统一协调,通过平衡心理、冷静思索、适度发泄、接受挑战、假定换位、谅解、豁达、乐观等心理活动方式,实现内心、人事、人际的和谐。这种和谐首先表现为个体内部心理和谐,即个体内部心理成分(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的协调统一;其次表现为人事心理和谐,即人在处理事情时的冷静、适度和乐观,善于“息事”;第三,表现为人际心理和谐,即人与人交流上的默契和融洽,善于“宁人”¨]。从哲学角度讲,心理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首要维度,是社会和谐的第一来源。人是社会中的个人,人的心理健康是正确审视当前矛盾、处理人际、人物关系的必需条件,没有良好的心理秩序和社会心态,就不可能有真正长久的、秩序良好的社会状态。和谐的社会心理向社会释放的是向心力,不和谐的社会心理带给社会的是离心力。人的心理不和谐的状态能够通过个体行动投影于社会空间,造成一定的行为事实和后续影响。不健康的社会心理如果蔓延,则会引发公共政策信用危机、人际信任危机、价值信仰危机,直接危害社会安定,增加社会风险,妨碍社会发展。从一定意义而言,当前社会存在的不和谐状态就是人的心态不和谐的集中反映。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个体心理问题及矛盾如果处置不当,极易引发社会群体和各类组织的矛盾冲突,从而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因此正视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民众心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当前社会大众心理所面临的“和谐困境”      社会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现阶段突出表现为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利益分化、道德失范、价值多元化等因素引发的社会心理失衡。就社会成员个体而言,主要表现为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焦虑感加强、人际关系淡漠等。就社会群体而言,主要表现为相对剥夺感(即以他人或其他群体为参照物形成的认为自身利益被侵占、被剥夺的一种心理感受)和社会歧视心理等。这些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可以说这是大众心理所面临的“和谐困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冲突困境、公平困境和人文困境。   (一)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人们的利益观念空前增强以利益冲突为内核的社会矛盾也相应增加甚至激化。大众心理面临“冲突困境”。改革开放带来的是莫大的实惠和福祉,人们从得到的实惠中产生了进行改革的巨大动力,老百姓从实际出发追求的是实际利益,巨大的物质利益冲破了“精神第一”的迷雾,排除了“安贫乐道、重义轻利”的传统价值取向,人们要求富裕的愿望十分迫切。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入,贫富分化问题也日益严重,而这种贫富不均必然会诱发民众心理失衡。据2007社会蓝皮书显示,2006我国城乡居民实际可比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由2004年的3.2倍扩大至2005年的3.3倍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最高省与最低省之比接近8倍,而上年仅为4.1倍。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已引起底层人群的心理失衡,他们开始对社会强烈不满。究其原因,一是人们心态上的问题,我国自古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文化传统;二是分配不公、机会不均等客观原因,如一些人靠手中权力搞腐败致富,靠钻政策和体制漏洞而谋得大利,靠垄断而获取超额利润,这些非法致富现象进一步加剧了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