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鹿造型文化考释.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代鹿造型文化考释

汉代鹿造型的文化考释   摘要:保存至今的汉画像、瓦当、楚式鹿角镇墓兽等器物中均有鹿的造型,这不只是因为鹿本身特殊的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其被赋予的深刻文化内涵。本文以汉代风俗、思想观念为背景,对鹿的艺术造型进行文化考释。   Abstract: Preserved since the Han Dynasty, Vatan, Chu-style antler artifacts in the tomb are deer and other animal shapes, not just because of their special natural properties of the deer, more importantly, its been given the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In this paper, the Han customs and ideas for the background, the cultural style of art deer Textual.   关键词:鹿鹿角文化功能升仙观念   Key word: DeerAntlerCultural functionRises the immortal idea   作者简介:王妩明,(1983-),女,河南郑州人,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07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文化与民俗民艺研究;王铮,(1980-),女,河南郑州人,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07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文化与民俗民???研究。      鹿,在汉代已广泛存在,是先人生活的一部分,在当时的美术、文学等艺术创造中常有体现。保存至今的鹿化石、楚式鹿角镇墓兽、木鹿鼓、鹿瓦当、汉画像等等器物都有关于鹿的内容,本文对目前的发现进行整理分析,遵照汉代社会生活,以汉代风俗、思想观念为背景,对鹿的艺术造型进行文化考释。   一、自然鹿与汉人关系密切   “鹿”这一物种早在数千万年前就已出现,头顶的鹿角从无到有,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先秦古籍《山海经》中西山经、东山经都有“其兽多麋、鹿”的记载,《诗经》中也有咏唱鹿群、记录猎鹿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兽之所同,?鹿??”[1] 等;青海省循化县出土的“鹿纹彩陶双耳罐”,罐身描绘了鹿栏、群鹿、牧场场景,说明鹿早在殷商时期已被圈养。在汉画像中,自然鹿多在“生活狩猎”场景中出现,奔于溪流山间,后有猎狗、猎人追捕。奔鹿造型简练,“高脚而行速”的自然特征突出。先民将鹿编入诗歌咏颂,绘于日常器身,雕刻在墓室砖石之上,艺术的再现了当时鹿融入人们生活的现状,证实了上古时期鹿广泛存在。   先人与鹿长期共处,对鹿产生了特殊感情,并逐渐发现其不仅“高脚行速”,且啃食毒草而不怕病秽,在《酉阳杂俎?毛篇》有记载:“耶希,有鹿两头,食毒草,是其胎矢也。”意思就是说鹿能够吃毒草而不中毒。日积月累的经验使人们逐渐总结出鹿的诸多药用性。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就有三个有关鹿的处方,成书于先秦的《神农本草经》也对鹿茸、鹿角等的性味、功效进行了详细论述,直至明代《本草纲目》记载鹿的药目达二十余种,“鹿食百草,全身是宝”的说法深入人心,逐渐产生“鹿寿千岁”的观念。《述异记》言“虎及鹿兔,皆寿千岁,寿满五百岁者,其毛色白。” [2] 《太平御览》中也有“玄鹿为脯,食之,寿至二千岁”的记载。   二、鹿的文化功能   鹿在被人认识的长期过程中逐渐被赋予神性,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其神化过程中产生了几种观念:   1、鹿能“辟邪”   《抱朴子?登涉篇》有云:“麋及野猪皆啖蛇,故以厌之也。”其中“麋”即“鹿”,是说鹿有时能吞食毒蛇,而被认为具有“辟毒”、“驱邪”的功能,人们将其放置于墓葬中来镇魇毒蛇。如卧鹿鼓和鹿角镇墓兽,都具备“辟邪”之功能;汉画像中也有独立、完整的鹿造型,笔者认为这些写实的鹿造型首先体现了“辟邪”功能,而非作为“瑞兽”取祥瑞之意。   2、白鹿被视为符瑞   西汉时期,祥瑞灾异思想形成体系,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对祥瑞灾异做了详尽记载。《白虎通》中也谈到:“符瑞至,天下太平,帝王治理国家有条有理,皆应德而至。德至天则斗极明……”在当时,人们将帝王的德行与吉兆联系起来,认为符瑞至,国昌盛,反之则国衰。“德至鸟兽则凤皇翔,鸾鸟舞,麒麟臻……白鹿见,白鸟下……” [6]其中的白鹿就是“符瑞”之一,麒麟也由鹿衍生而来的瑞兽。清代整理成书的《金石索》中收藏了汉代的图像,就有嘉禾、白鹿等图案及榜题,以图文形式证实了白鹿被视为符瑞,成为祥瑞的象征。   3、乘鹿升仙   汉代人认为生命由阴阳二气结合,人体有魂和魄,魂升天,魄入地。人们希望灵魂能飞升天国,逝者能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