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平定历史上“走染坊”.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平定历史上“走染坊”

浅谈平定历史上的“走染坊”   清代、民国时期,平定人在外埠从贾,经营有钱庄、当铺、铁货店、煤栈、砂器、陶器、制革、染坊、百货、运输等行业,其中最大的行当就是染坊,当地人称“走染坊”,是当时平定人谋生的一大途径。   平定印染业的兴起,据民间珍藏的家谱载,明代即有乡民赴外从事染业,后随着棉纺业的发展,至清乾嘉时期,逐渐走上鼎盛阶段。平定人经营的印染业,主要特点是:      经营地域广、技术超群      明末清初,平定染坊遍布于京、津、冀、鲁等地。染坊主要染绸、布、棉线、衣服等物。经营形式是前铺(即门市、用以接洽生意)后坊(作坊)。作坊设有染缸(染东西的大缸)、染锅(用来煮染物)、幌杆(用来晾布),印染全过程均靠手工操作。至清末、民国时期,在一些较大染坊,逐渐发展有染槽、干燥机、扯宽机、轧光机、电动机等染整设备。印染业最初的染色比较单调,以深兰、浅兰、青为主。其颜色主要是靛(亦称靛兰、靛青),它是用蓼兰的叶子发酵而成的有机染料,还有媒染剂鞣酸,可使染料固着于纤维上,颜色经久不褪。平定山上长着一种植物,土名称“黑叶”,将其叶子发酵后用来染黑布,其效甚佳。   从事印染业,最关键的绝活,就是配料(搭配颜色),平定印染师傅传承经验,逐步探索,染物花色不断增加,计有:深兰、浅兰、缸靠(毛兰)、红青、黑、大红、桃红、粉、黄、丝黄、大绿、酱紫、雪青、淡青、鸭蛋青、鱼肚白、墨灰、银灰等,此外,将大绿色布投入做豆腐的热汤中,即可变为深豆色,人称“烧红绿布”。尤具特色的还有兰底白花的印花布,其花样颇多。制作方法是,先将所设计的图案刻在皮板上,然后把立粉浆刷在布上,布的无花处着深兰色,漂染后立粉掉去,美丽的白花便呈现出来,这种花布永不褪色,清末、民国时期十分畅销。有的客户便以“染就江南三日景,提出扬州一片红”、“染青色一镇无比,出翠色天下夺魁”等楹联相赠。有的平定染坊,对自己的染技也十分自信,竟自书楹联:“无限青兰经我手,几多朱紫出我门”。在过去京津冀鲁等地也广泛流传有:“没有平定人,就开不成染坊”之说。    ?? 诚信经营,顾客至上      清代、民国时期的染坊生意,不用现金交易,而是将顾客的姓名、地址、所染布料尺寸、染色要求,详记在水牌上,待年终时染坊派伙计上门结账。有的派伙计肩挑担子,深入乡间、集镇,上门接布送布。在较大城镇,染坊接待的顾客,除整庄买卖外,主要是家庭妇女,以拆洗衣物或小块布重新加染,其业务十分烦琐,但染坊零活、整活一视同仁,不但加工质量好,水洗不褪色,交活时保证原件不亏尺、不错乱,颇受人们称道。为维护商业信誉,染坊按照传统商业习俗,结合当地民众心态,均挂有象征幸运、吉利的商号招牌,如:合裕成、德裕成、义德生、德源成等等,染坊视自己的招牌为命根子,坚持信誉第一,只能为自己的招牌增光添彩,宁亏本也不能做玷污商号的事。      经营灵活、主副兼营      平定的染坊在经营中很重视审时度势,当染坊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富余资本多方出击,兼营他业。如:宋家庄村王氏先祖王明,明末在山东武城县甲马营做染坊生意,买卖越做越红火。传至四世王赐福、王赐禄时,他们抓住当时清廷借运河大兴漕运的机遇,倾其积蓄购置船只,在京杭大运河搞起漕运,并利用沿运河停泊间隙,搞大宗小宗批发,获利颇丰,贮积渐巨。后又在山东运河沿岸开设了十余家商铺,甚至在江苏姑苏开设了绸缎庄,并将总店设在郑家口,当时仅郑家口的铺房就达300余间。同时,在原籍置地修宅,成为平定县城附近的一大巨族。乾隆年间,平定乱流村村民石聚祥,原是穷得一文不名的乡人,经人引荐到河北一家染坊铺当学徒,3年后成了精通业务的使水把式,后自己独立开办了一座染坊。他以“积德”、“恒心”为信条,诚信经营,买卖越做越大。之后在天津开设了布店,将生意扩大到山东济南、东北沈阳,并创办了绸缎庄、皮货店、当铺、票号,至道光年间发展成为从娘子关往西、平定东境的一大富商。   平定西郊村郝志江,于清同治年间,赴山东泰安开染坊,发迹后,又经营布店、绸缎庄、颜料庄、百货,其铺面占据了泰安县城一条街,人们称之为泰安家。西郊村百忍堂郝殿和,于清嘉庆年间赴山东胜房做染坊、颜料生意,后兼营布店、绸缎庄、花店等,经几代奋斗,至民国初年共开设了义德生、义德亨、义德隆等8座大商号,成了胜房商界的巨头。西郊村赵忠贵于民国初年赴天津开设德源诚染坊,因诚信经营,生意兴隆,染坊逐步由手工作坊发展为机械染坊,工人达60多人,于解放后歇业。又如清末民初,南堑石村王汝林与西锁簧村李振元、新城村郭林狗三家合股在天津市开办了“同合诚”染坊,从业人员达100多人,到1953年公私合营后组成了天津市第三染整厂。   颜料是染坊的必备原料,平定人在从事染坊业的同时,从事颜料生意。民国初年,西白岸村王之明在天津开设德生颜料庄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