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5.杨郎文化
第五节 杨郎文化
杨郎文化是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杨郎乡马庄墓地的发掘而得名[1]。主要分布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及其毗邻的甘肃省东南部,尤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和甘肃省庆阳地区最为密集。年代相当于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晚期(公元前7—前3世纪)。经过科学发掘的除马庄墓地外,还有宁夏固原县彭堡乡于家庄墓地[2]。这两处墓地共发掘墓葬77座,为研究该文化的分布、年代、分期及其文化特征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此外,在宁夏固原县、西吉县、彭阳县、中卫县、中宁县;甘肃省东部的庆阳县、宁县、正宁县、镇原县及秦安县境内也有很多重要的发现。从其分布地域来看,主要是以陇山为中心的西北黄土高原东部,属于山地丘陵地带,其间有清水河、泾河、葫芦河、茹河等源于陇山的河流,水草肥美,雨量充足,适宜从事畜牧业的民族生存。
根据目前的发现,杨郎文化的遗存大体可划分为早晚两个发展阶段:早期又可划分为早晚两段,早段以中卫县狼窝子坑[3]、中宁县倪丁村墓地[4]为代表。狼窝子坑墓地出土的啄戈、倪丁村墓地出土的管銎斧,都是典型的北方草原文化青铜器。类似的啄戈在秦安县城关也有出土[5]。管銎斧和啄戈是商周时期北方草原青铜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兵器,但春秋中期以后已消失。结合共存的短剑、刀、装饰品等铜器判断,其年代不会晚于春秋中期(公元前7—前6世纪)。早期晚段以马庄早期墓葬及于家庄墓地为代表,年代相当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公元前6—前5世纪)。属于这一时期的还有:固原县鸦儿沟[6]、蒋河村[7]、大北山[8]、石喇村[9]、吕坪村[10]、撒门村[11]、侯磨村[12];西吉县陈阳川村[13];彭阳县张街村[14]、米塬村[15]、苋麻村[16];庆阳地区宁县袁家村[17]、正宁县后庄村[18]、镇原县庙渠村[19]、红岩村[20]、庆阳县五里坡[21]等墓地。上述墓地中很多地点均出土中原式中胡或长胡三穿铜戈,为断定这类墓葬的年代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晚期以马庄墓地晚期墓葬、固原县撒门村3号墓[22]及庆阳县吴家沟圈[23]等墓葬为代表,年代相当于战国中晚期(公元前4—3世纪)。
杨郎文化的遗存主要是墓葬。墓葬形制从始至终没有明显的变化,可分为竖穴土坑墓和土洞墓两大类,其中以土洞墓居多。竖穴土坑墓呈长方形。土洞墓有多种形制,通常先挖一长方形竖穴墓道,然后在其东壁或北壁掏出洞室,由于洞室开凿的位置不同而形成多种形制,有的居中呈凸字形、有的开在两角呈凹字形、有的开在一角呈刀形等。死者置于洞室内,多单人葬,仰身直肢,足高头低,头向东,一般无葬具。人骨两侧放置随葬品。墓内普遍殉牲,以马、牛、羊的头和蹄为主,也见有羊颌骨。殉牲多放置在人骨的足端,洞室墓通常置于靠近洞室的墓道内。殉牲的数量多寡不一,最多的如于家庄М4殉羊头53、牛头2和羊颌骨130具;马庄ⅢМ3殉羊头40、马头10和牛头4。一般来说,土洞墓殉牲的数量要多于竖穴土坑墓。
杨郎文化的陶器很不发达。墓内随葬的陶器为数不多,于家庄28座墓的随葬品中陶器仅有7件,马庄49座墓出土陶器只有6件。陶器均为夹砂褐陶,器类有单耳罐和双耳罐(图1、2)。由此可见,该文化早晚期在墓葬结构、埋葬习俗及陶器方面看不出有明显的变化。但在兵器、马具和装饰品方面可以看出早晚发展的脉络。早期早段的遗存目前发现较少,青铜器以短剑、管銎斧、啄戈、矛、斧、衔、环形带扣、鞋底形当卢等为主,未见后期广为流行的鹤嘴斧、形式多样的带扣、各种动物纹带饰及圆雕动物形象,而管銎斧和啄戈在后期遗存中已消失。这一时期的短剑、矛、衔、环形带扣、铃形饰、镜形饰、管状饰等则显示出同后期遗存的紧密联系。
早期晚段是杨郎文化的繁荣期,出土的遗物最为丰富,尽管出现了铁器,但仍以青铜器为主,包括兵器、车马器、工具、生活用具及各种装饰品。兵器有青铜短剑、矛、鹤嘴斧、镞等(图3、5—8、10)。短剑以环首或蘑菇形首短剑为主,剑格多呈一字形或蝴蝶形。柄首作双鸟头相对的“触角式”剑继续存在,不仅数量有所增加,而且制作更为精致,同时还出现了柄首作双兽头相对的“触角式”剑。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墓内随葬短小且不很精致的短剑,有的不足20厘米,最短者只有15厘米,可见此类短剑显然不宜作为兵器使用,而是专为随葬而制作的。鹤嘴斧中间有圆形或椭圆形銎,一端呈斧状有扁平刃,另一端作鹤嘴状,有的銎内残存木屑。矛身呈菱形,骹作圆形且较长。镞有短铤三翼式或三棱窄翼式。车马器比较发达是该文化的显著特点,马具有衔、镳、当卢、节约、铃、马面饰、泡饰、马甲片等(图17—19、27)。衔有单节棍式和两节相套式两种。单节棍式两端呈圆环形;双节中间两环相扣,两端为圆环或两端圆环外附以方形钮。这种双节式衔在整个欧亚大陆草原早期游牧人文化中广为流行。车器有軎、车辕饰、毂、杆头饰等。工具有刀、斧、凿。生活用具有锥、勺、针(锥)管(图9)。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