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众参与行使检察权缺陷与路径重构.docVIP

社会公众参与行使检察权缺陷与路径重构.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社会公众参与行使检察权缺陷与路径重构

社会公众参与行使检察权的缺陷与路径重构   [摘要]社会公众参与行使检察权,存在由人民监督员监督的案件范围较为狭窄、作出具体决定的重要环节缺少公众参与机制、“检务公开”的程度不高等缺陷。这既有历史层面的原因,也有来自思想、制度以及技术性障碍的影响。应拓宽监督员实施监督的案件范围,重点改进和完善立案环节的告知制度,探索建立人民检察院公开听证制度,积极搭建网络平台促进“检务公开”。   [关键词]人民监督员;检察权;监督   [作者简介]邱房贵,梧州学院法律与公共管理系主任,副教授;梁保年,梧州市人民检察院高级检察官;韦冰,梧州学院法律与公共管理系教师,广西 梧州 543000   [中图分类号]D92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6―0083―04      综观国外主要的刑事诉讼制度,社会公众参与行使检察权,目前尚无完全相同的做法可借鉴。近年来,我国检察机关开展了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将职务犯罪案件交由人民监督员实施监督。然而在我国,作为行使检察权的人民检察院,同时肩负法律监督与刑事追诉两种相互对立的权力。因而不少学者对检察机关对案件的判断是否正确,立案、侦查和公诉决定是否正确提出质疑。因此,确保社会公众参与到检察权的行使过程中,是寻求保证检察权公正行使的重要方式。      一、社会公众参与行使检察权存在的主要缺陷      对检察权的制约,重要的方式是民众的制约。社会公众参与行使检察权,可以进一步推进检察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更好地接受民主监督,促进司法公正。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我国检察机关在现行法律框架内、解决“法律监督机关由谁监督”问题的一项创新,也是近年来社会公众参与行使检察权的重要改革,其作用和意义已在近年来的检察实践中得到验证。但是,社会公众参与行使检察权仍然存在一些缺陷,主要是:   (一)由人民监督员实施监督的案件范围较为狭窄。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试行)》,人民监督员实施监督的案件范围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对检察机关直接受理侦查案件拟作撤案、不起诉和犯罪嫌疑人不服逮捕决定的(简称“三类案件”),这是监督的重点;二是发现人民检察院查办职务犯罪案件中,应当立案而不立案,超期羁押,违法搜查扣押冻结,应当给予刑事赔偿而不依法予以确认或者不执行刑事赔偿决定,办案人员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的,有权提出纠正意见(简称“五种情形”);三是对人民检察院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工作的其他执法检查活动中的违法情况,可以提出建议和意见。可见,人民监督员可以对检察权行使实施监督的,仅限于职务犯罪侦查案件。由公安侦查机关移送审查起诉的刑事犯罪案件,人民监督员无法实施监督。   (二)刑事诉讼程序中,行使检察权作出具体决定的重要环节,缺少公众参与机制   1.在立案、侦查阶段,公众参与存在“盲区”。对管辖的职务犯罪案件进行立案、侦查,是检察机关对公民个人的带有强制性和隐蔽性的诉讼活动。出于办案保密和突破案件的需要,检察机关对案情往往讳莫如深。我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大大加强了对犯罪嫌疑人和所有诉讼的权利的保护,对诉讼参与人特别是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作出了较为完备的规定。检察机关对此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努力。但是,在保障犯罪嫌疑人及其近亲属或所在单位的知情权,保护举报人、报案人、控告人的合法权利方面仍然存在不少“盲区”。特别是立案环节的告知制度,不管是立案还是不立案,对控告人、举报人提供了案件线索的,处理情况和办理结果,检察机关按规定应及时答复。但实践中,检察机关除对使用真实姓名或者单位名称的举报,予以简单告知外,一般对通信地址不详的,或者匿名举报的,往往不了了之。   2.在作公诉决定阶段,缺少公众参与机制。现代检察制度是以公诉制度的确立为前提的,无论是从世界法制的历史、现状还是发展趋势看,公诉制度都是检察制度最基本的构成内容。公诉是侦查和审判的桥梁。行使公诉权涉及了审查起诉、提起公诉、出庭支持公诉、不起诉以及抗诉等一系列诉讼活动。起诉与否直接决定着是否开启审判之门,影响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目前,即使是人民监督员可以对检察权行使实施监督的职务犯罪案件,公诉环节拟不起诉处理的,才由人民监督员实施监督。对决定公诉、抗诉等关键环节,人民监督员仍然没有发言权。虽然,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近年来试行不起诉案件公开审查制度,对防止滥用不起诉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只是公诉审查方式的小小改进,有一定的局限性。决定公诉仍缺少公众参与机制,公诉决定“基本上是通过秘密和单方面的方式作出的”,人民群众对公诉信息的知悉渠道非常有限,对防止滥用公诉权无法起到积极的作用。而由于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地位,特别是作出对被告方有利的公诉决定时,很可能与被害方出现不同的诉讼主张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