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死刑存废与中国死刑制度现实选择
论死刑的存废与中国死刑制度的现实选择
摘 要:死刑制度的存废与死刑制度的取向一直是中国理论与立法界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中国现行的死刑制度的存在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在限制和废除死刑的国际趋势下,中国在刑事立法上是否也应该全面废除死刑制度。本文以此为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Abstract: The death penalty system saves abandons has been the Chinese theory with sets up one of legal community arguments hot topics with the death penalty systems orientation, the Chinese present death penalty systems existence has its certain rationality, but in limits and abolishes under death penaltys international tendency, China in criminal legislation whether should also abolish the death penalty system comprehensively. This article take this as an angle of view, carries on the shallow discussion to this question.
关键词:死刑 死刑存废 适用 限制
Key words:Death penalty The death penalty saves waste Suitable Limit
作者简介:黄科峰,1987,2- ,广东梅县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学士。
绪论
死刑,也称生命刑,是以剥夺犯罪人生命为内容的刑罚,是凭借从肉体消灭犯罪分子的手段来惩罚犯罪 ,从而达到防卫社会目的的方法,是最严厉的刑罚方法,因此也称为极刑[1]。由于其具有严厉性及重大威慑的作用,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对死刑的使用,但随着死刑理论研究的深化及人权理论的发展,人们开始怀疑死刑的正当性。自公元1762年“近代刑法之父”贝卡利亚在其《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提出了――“在一个组织优良的社会里,死刑是否真的有益和公正?人们可以凭借怎样的权利来杀死自己的同类呢?[2]”自此,死刑废除之争展开。主张废除死刑的学者主要从人类文明发展趋势、人权理论、有限契约以及理性的角度来论证死刑应当废除,而反对者则针锋相对。
一 、死刑制度的废除之争
自贝卡利亚提出废除与限制死刑的主张后,西方的刑法学者、思想家围绕死刑的优劣利弊开展了长达200余年、至今仍无休止的死刑存废之争。具体而言,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死刑是否符合伦理正义和人道的要求。主废???者认为死刑侵犯基本人权,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漠视,与人类的伦理正义价值观背道而驰。主废者则认为正是由于对罪该处死的犯罪处以死刑才是真正的人道,这样既保护了受害者,又维护了社会秩序,符合社会的伦理正义[3]。(2)死刑对于犯罪人和潜在的犯罪人是否具有威慑力。主废论者认为死刑的威吓力是迷信的、非科学的幻影,对于个别不堪改造的犯罪者而言,让其像牛马般地劳动的终身监禁所产生的持续的痛苦,所能让人产生的畏惧远大于给人瞬间痛苦印象的死刑所产生的畏惧[4]。对于潜在的犯罪人而言,其威慑力更不明显,因此经常适用死刑之时并不能降低犯罪率,而在废除死刑之后,犯罪率也未见明显上升,这一结论在托斯卡纳区、美国纽约州、法国等地区和国家得到实践的验证[5]。主存论者则认为死刑所具有的威慑力是其它任何刑罚都无法比拟的,作为最严厉的刑罚,死刑具有最大的一般预防功能。(3)死刑是否存在误判后难以纠正的问题。主废论者认为,死刑一旦误判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而实践证明,即使采取最谨慎的态度,也难以消除误判死刑的可能性。主存论者则认为,误判难纠的问题在其它刑罚也同样存在。被误判徒刑的罪犯,有的冤死狱中,死后才得以纠正;有的在服刑一段时期后才得以纠正,但他们过去所丧失的自由都无法挽回。误判难纠问题,应通过严格审判程序和慎重对待死刑的态度解决,而不能成为废除死刑的理由。(4)死刑是否符合民意。主废论者认为,民意测验对象对死刑知之不多,一般仅凭自己的信念做出判断,如果对死刑的本质和实际情况有所了解,则死刑支持率就会明显下降。而且,民意测验的方法也不妥当。主存论者则认为,死刑已深深的根植于国民的意识之中。就现实情况而言,大多数国家的民众都视死刑为必不可少的,轻言废止死刑将得不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