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析《庄子》一书对孔子形象改塑
试析《庄子》一书对孔子形象的改塑
摘要:《庄子》一书虽为道家经典著作,但其中关于儒家及其代表人物孔子的记述却占了相当大的篇幅。作为儒学宗师的孔子在庄文中的形象颇为复杂:一方面他是道家批判的对象,另一方面他又俨然成为道家理论的宣扬者。本文试从把握《论语》中的孔子形象入手,来分析探讨庄文对孔子形象改塑的具体表现及成因。
关键词:《庄子》;孔子形象;改塑;成因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7)-12-0052-02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这一个体形象早已频繁的出现在《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并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改造。然而,不论是先秦诸子还是在后世的文学创作中孔子的形象均与历史原形有了或多或少的出入。以“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庄子》一书为代表,该书三十三篇中有二十二篇、约五十个章节不同程度的提到孔子,但在不同的篇章中孔子的性格形象大相径庭,甚至在同一篇章中也会截然不同。庄文对“孔子”形象的改塑,不但表明了庄子或明或暗的思想倾向,而且也给后学者们提供了广阔的思索和探索空间,本文拟就对此作一点分析和探讨以求更好的把握孔子形象以及儒道两大学说的异同。
一
《论语?述而》称:“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孟子?万章下》说:“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而太史公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则表示:“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细读《论语》一书,我们在感受它思想博大精深的同时,也为儒学宗师孔子的人格魅力所折服,而孔子“至圣”地位的最终确立也正得益于后世孟子、司马迁等人的尊崇。
诚如孟子所言“圣人,人伦之至也”。孔子之于“圣人”,他是儒家学者的人格基准和道德典范。首先,他是一位孜孜不倦的学者,《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入太庙,每事问”,且无“常师”,并提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的正确学习态度;并充分肯定了自己的好学精神:“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其次,作为一名知人论世的智者,孔子认为对于一个人的评价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同时《论语?季氏》篇记载,孔子在考察人的一生行事之后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些忠告现已成为警世名言。
再次,儒家讲求积极入世,注重“德”、“仁”,因此作为儒学宗师的孔子也就免不了还是一位兼善天下的仁者。儒家的中心学说是“仁”,《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论语?雍也》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甚至在《论语?卫灵公》中表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与后学孟子“舍生取义”的思想正相对照。正因为如此,杨伯峻才说:“在春秋时代,除郑国子产等几位世卿有心救世外,本人原在下层地位,而有心救世的,像战国时许多人物一般,或许不见得没有,但却没有一人能和孔子相比,这从所有流传下来的历史资料可以肯定。”
为了更好的理解孔子形象,以上撮取《论语》一书所折射出的孔子人格魅力的几个方面,以此为基础我们再来分析《庄子》一书对孔子形象的改塑及其表现、成因。
二
比照《论语》中的孔子原型,《庄子》一书对孔子形象的改造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在儒道学说的客观冲突中,孔子在书中成为屡遭嘲弄或批判的对象。正如《庄子?大宗师》中孔子令子贡吊子桑户时所说“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外内不相及”,既然儒、道“不相及”,那么,在道家的经典著作《庄子》里,孔子受到批判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首先,《论语》中那个孜孜不倦的学者在庄文中成为长梧子、叔山无趾、子桑户、老聃、太公任、温伯雪子、老莱子、渔父等人的陪衬,以庄文中多篇记述过的孔子求教于老聃的情形为例,在向道家始祖老莱子问道时,孔圣人处处显得拘谨慎微,时时不忘自薄自卑。如《天地》篇载:孔子问圣人之道,老聃对其直呼其名,俨然以师长口吻向其说道。《外物》篇则借老莱子之口教训孔子曰:“丘!去汝躬矜与汝容知,斯为君子矣。”孔子闻后,“揖而退,蹙然改容”。诸种情态活脱似个卑薄的弟子在严师面前受教,根本不象两大学派的创始人在平等地交流思想。
同时,《庄子》将儒家的积极入世注解为孔子个人对名利的忘我追求。逐名,表现为他常将自己扮]成“君子”、“圣人”、“至人”;求利,则因他凡事都讲究功利成效。如在《德充符》篇中借无趾之口批判孔子敝于形而不知德,徒“以?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