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害虫-1概况.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棉花害虫 1. 棉花害虫发生及防治概况 2. 主要害虫 3. 主要天敌 4. 棉花害虫综合治理 1. 棉花害虫发生及防治概况 1.1 我国棉区类型及害虫发生特点 1.2 棉花不同生育期害虫的发生特点 1.3 我国棉花害虫发生与防治研究概况 辽河流域棉区 以辽河流域为主,也包括普中、陕北和甘肃的黄河以东,北以辽河与松花江的分水岭为界,南到海滨,东以千山山脉为界,西到河北、内蒙古的山地。年平均温度8-10?C,年降雨量250-800mm,无霜期150-170d。5、6月较旱,7、8月多雨,1年1熟,只能种植早熟陆地棉。 主要棉虫: 棉蚜、棉铃虫;其次为小地老虎、三点盲蝽、苜蓿盲蝽、绿盲蝽等。 西北内陆棉区 包括甘肃的河西走廊及新疆的全部。年平均温度10-12?C,年降雨量在200mm以下,属于干旱地区。一年一熟,非经灌溉不能种植作物。 主要棉虫: 棉长管蚜、棉铃虫、牧草盲蝽、黄地老虎、烟蓟马等。 黄河流域棉区 地处黄河中、下游,北起山海关,南界秦岭,东自海滨,西达六盘山。气温属温带,无霜期180-230d。年均温11?C以上,年降雨量400-750mm,常有春旱和秋季连阴雨。棉花大多一年一熟,栽培品种为中熟陆地棉。 主要棉虫:棉蚜、棉铃虫、棉叶螨;其次为小地老虎、黄地老虎、烟蓟马、绿盲蝽、苜蓿盲蝽、三点盲蝽、棉红铃虫、棉小造桥虫等。 长江流域棉区 包括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淮河以南、江苏灌溉总渠以南和上海、浙江等棉区。属亚热带气候,气温较高、雨量充沛。年均温达15?C以上,无霜期230d以上,年降雨量750-1500mm。多种中熟陆地棉,一年两熟制。栽培制度主要为麦类、棉花套种;油菜、棉花套种和玉米、棉花间作等。 主要棉虫: 棉蚜、棉铃虫、棉红铃虫、棉叶螨、鼎点金刚钻;其次为棉叶蝉、中黑盲蝽、绿盲蝽、玉米螟、小造桥虫、大造桥虫、小地老虎、棉大卷叶螟、花蓟马等。 华南棉区 包括云南、海南岛、广东、台湾等棉区。气温较高而多雨,全年几乎不见霜雪,年均温18~24?C,年降雨800-2000mm。 主要棉虫:翠纹金刚钻、棉红铃虫、棉叶蝉、棉铃虫、小地老虎等。 1.2.1 苗期害虫 为害种子和幼苗根部的有种蝇、金针虫、蛴螬等; 咬断嫩茎和咬食叶片的有地老虎、蜗牛等; 刺吸汁液的有蚜虫、蓟马、棉叶螨等。为害后造成叶片卷缩、变色及棉株畸形等症状。 1.2.2 蕾铃期害虫 刺吸嫩头、嫩叶和蕾铃的有棉盲蝽; 刺吸棉株汁液的有棉叶螨和棉叶蝉等; 蛀食蕾铃的有棉铃虫、红铃虫、金钢钻、玉米螟等,后两者还钻蛀嫩茎和叶柄; 蛀食棉茎的有棉茎木蠹蛾; 食叶害虫有棉小造桥虫、棉大卷叶螟、斜纹夜蛾、棉蝗、负蝗、数种灯蛾、蓑蛾等。 为害后造成叶片变色、脱落、破叶、卷叶、枯头(茎)、落花、落蕾、落铃、棉铃僵瓣和烂桃等。 一些棉花全生育期的害虫,既可在苗期为害,也可以在蕾铃期为害, 如蚜虫、蓟马、棉叶螨等。因此,棉花害虫分为苗期害虫和蕾铃期害虫两大类不是绝对的。 从主要棉虫的寄主种类来看,大致可以分成两类 一类是以为害棉花为主的锦葵科植物的害虫,其中需从早春寄主过渡后侵入棉田的有金钢钻、棉大卷叶螟等,越冬后直接侵入棉田的如红铃虫。 另一类属多食性害虫,寄主种类复杂,其发生受棉田外寄主植物组成的影响很大,其中有迁飞害虫,如小地老虎,非迁飞性的在当地越冬的害虫中,多数种类是先要在早春寄主上繁殖后再转入棉田为害,如棉铃虫、棉蚜、棉盲蝽、棉叶螨、棉蓟马等。 1.3 我国棉花害虫发生与防治研究概况 1.3.1 生物学及生态学 1.3.2 害虫控制技术 1.3.1 生物学及生态学 二十世纪30-50年代:部分主要害虫的分布危害区、生活习性及季节消长规律。 二十世纪50-60年代:主要害虫在不同棉区的发生代别、主要寄主、生活习性、危害特点、天敌种类、发生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二十世纪70-80年代:棉铃虫和红铃虫性信息分离和人工合成成功,用于测报和防治;害虫的田间分布图式和抽样技术;种群生命表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发生与环境的关系尤其是天敌的作用。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性灾变规律的基础研究;棉铃虫的滞育、迁飞及遗传分化;棉花-害虫-天敌三营养级关系,特别是化学联系。 对棉铃虫与寄主植物的化学联系研究发现,吸引棉铃虫取食的挥发性它感化合物主要为极性较小的单萜烯类,而吸引产卵的主要为倍半萜烯类及其它一些极性较大的化合物。对气候、植物营养、天敌和抗药性水平与棉铃虫灾变关系的研究表明,气候干旱是棉铃虫暴发的最主要环境条件,施肥水平的不断提高是棉铃虫危害严重性上升的物质基础,而不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是造成棉铃虫种群的失控的主要人为因素。 1.3.2 害虫控制技术 二十世纪30-40年代:农业防治为主。选用抗虫品种,轮作和冬耕冬灌,清除田

文档评论(0)

好文精选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