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欧洲宗教改革 历史课教案.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9课 欧洲宗教改革 历史课教案

* 第九课 欧洲宗教改革 德国 瑞士 英国 课标要求: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基督教的演变 基督教 公元1世纪诞生 1054年第一次分裂 天主教(西派) 东正教(东派) 16世纪第二次分裂 天主教 新 教 加尔文派 英国国教派 路德派 原罪 救赎 信仰核心: 11世纪的“卡诺莎之辱” 德皇亨利四世在同罗马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年1月,年仅26岁的亨利四世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根据惯例,年轻的德皇赤足披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并原谅他这个认了罪的人。而格里高利七世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的儿子,硬是让高贵的德皇在室外整整等了三天,直到使其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后才出来恩赐给这位忏悔者一个赦罪的吻,史称“卡诺莎觐见”,又称“卡诺莎之辱” 。 欧洲中世纪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的典型例证 天主教会全面统治欧洲 建立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宣扬教权高于王权,是西欧封建统治的国际中心。 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各国土地的三分之一。 人人都是天主教徒,从生到死都受天主教会的控制和影响。 实行专制,教会垄断学校教育,宗教神学理论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政治: 经济: 社会 生活: 思想 文化: 思考:14、15世纪欧洲有哪些发展?天主教会对这些发展有何影响?为什么会发生宗教改革运动? 14、15世纪欧洲世俗社会的重大变化: 封建制度逐渐衰落,近代资本主义因素产生 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商品货币关系发展; 政治: 西欧各国希望强化王权,发展资本主义; 思想: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思潮出现,思想解放; 这一时期天主教会与社会发展产生了矛盾: 轻商思想-------------- 资本主义产生 教权统治-------------- 强化王权 封建神权色彩-----------人文主义 宗教裁判所——————迫害进步人士 1.政治上: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势力空前强大,社会矛盾尖锐,尤其是教权和王权矛盾突出。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3.思想上:文艺复兴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而教会实行思想专制。 根本原因: 2.经济上: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重商主义思想 的流行,同教会的轻商思想产生冲突。 4、导火线(直接):兜售“赎罪券”最终成为导火线 天主教会的统治严重阻碍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1517年维滕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针锋相对,在教堂门口贴出《九十五条论纲》,痛斥了“赎罪券”的欺诈,提出了“信仰即可得救”(因信称义)的原则。《九十五条论纲》现已被刻在当年粘贴处的教堂门上。 1、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 2、加尔文与 日内瓦的试验 3、英国王权与天主教会的决裂 路德宗 1517年 加尔文宗 1536 年、1541年 英国国教 1534年 二、宗教改革的过程 (1)提出“因信称义”学说,信仰得救; (2)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 (3)主张简化圣礼,神甫可以娶妻; (4)提出政教分离思想,是近代主权国家观念的萌芽。 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思想主张(蔑视教皇权威) 根本原因: 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搜刮严重阻碍德国的发展。 作用: 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形成新教路德宗,影响德国和北欧. (上帝与教徒直接对话) (1)认为《圣经》的权威至高无上,主张信仰得救; (2)提出“先定论”学说(作用)民主教会 (3)主张简化教会,规定神职人员由选举 产生; (5)建设政教合一的宗教国家。 2.加尔文宗教改革——改革深入 思想主张 (4)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过节俭生活; 作用: 见课本61页(底) 展开:1536年《基督教原理》 问题:比较加尔文与路德两大新教教义的异同,为何说加尔文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同:①强调《圣经》的地位②主张信仰得救 ③简化宗教仪式 异:①加尔文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 (内涵与作用) 正如恩格斯所言:“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 ②主张建立民主教会和更加廉俭的教会。 (1)英国宗教改革的发起者是谁?这和德国、瑞士的宗教改革有什么不同? (2)英国宗教改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动机何在? (3)是什么直接原因引发了的英国宗教改革?其实质

文档评论(0)

pengyou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