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社会行为 第一节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第二节 从众、服从与顺从 第三节 利他行为 第四节 侵犯行为 第一节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一、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现象 二、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 三、社会惰化 一、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现象 (一)社会助长 个体在从事某项活动时,如果有他人在场,就会对个体形成一定的刺激,这种刺激会促进活动的完成,提高其活动效率,所以又称社会促进。 结伴效应(案例/实验) 观众效应(案例) 注意点:这种促进作用的产生只是依赖有他人在场,而并不依赖个体之间的有意竞争。 一、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现象 (二)社会干扰 个体在从事某项活动时,如果有他人在场,就会对个体形成一定的刺激,这种刺激会干扰活动的完成,抑制其活动效率,所以又称社会抑制。 案例 奥尔波特的实验 实验结论: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并不总是带来社会助长作用,随着工作难度的增加,社会助长作用可能会变成社会干扰。 二、社会助长和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 (一)优势反应强化说——侧重动机和内驱力的研究(查荣克) 观点: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一个人的动机水平将会提高,其优势反应易于表现,弱势反应会受到抑制。 优势反应:是指那些已经学习和掌握的相当熟练、不加思考就可以表现出来的习惯动作。 图示 案例 优势反应强化说图示 提高动机水平 优势反应增强 促进熟练工作成绩 干扰非熟练工作成绩 二、社会助长和社会干扰的理论 (二)评价理论(科特雷尔) 观点:他人在场并不一定导致动机水平的提高,观众的评价是形成这种作用的重要原因。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不断受到他人的评价,逐渐关注他人的评价,并且逐渐赢得他人对自己好的评价。他人在场激发了行为者的被评价意识,从而提高了动机水平。 二、社会助长和社会干扰的理论 (二)评价理论(科特雷尔) 评价和动机水平之间关系的影响因素: 1、活动者知觉评价的程度 活动者觉知被评价的程度越高,动机水平就越高。 案例(教师评课、学生的考试) 2、被评价者的身份和态度 评价者越具有权威性,活动者的动机水平越高。 案例(教师听课 、考试类别) 二、社会助长和社会干扰的理论 (二)评价理论(科特雷尔) 评价和动机水平之间关系的影响因素: (3)活动者的年龄和个性特征 年龄(儿童) 个性(易受暗示、内向、谨小慎微、独立性差、缺乏自信的人) 二、社会助长和社会干扰的理论 (三)注意转移说 观点:当一个人在从事一项工作时,他人在场会造成他注意的分散和转移,从而对其工作效率造成影响,如果从事的是不熟悉或者难度较大的工作,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完成,此时分散注意力就会干扰工作的进行,如果从事的是熟悉或简单的任务,工作者已经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此时分散注意力就会降低工作效率,甚至还有促进作用。 三、社会惰化 (一)内涵: 又称为社会懈怠或社会逍遥,是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林格曼拉绳子试验 拉塔内制造噪音的试验 社会惰化是一种跨文化现象。 三、社会惰化 (二)产生社会惰化的原因 1、社会评价的减弱 2、社会认知偏差 3、社会作用力分散 “社会作用力论”:在一个群体中,每个成员都与其他成员一起接受外界的影响,每个成员仅仅是外界影响的目标之一,外界的影响就会分散到每一个人身上。群体规模越大,每个社会成员所接受的外界影响力就小,感受的压力就越低,个体所付出的努力就随着降低。 三、社会惰化 (三)减少社会惰化现象的途径 1、单独评价:不仅公布整个群体的工作成绩,而且公布每个成员的工作成绩,让成员感到自己的努力和成绩是可以被单独评价的。 2、提高认识:帮助群体成员认识他人的工作成绩,了解他人努力工作的状态。 3、控制群体规模。 4、建立群体目标导向的激励机制。 5、增加工作本身的挑战性 6、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 * *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