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安县花桥土话研究(初级).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东安县花桥土话研究(初级) 一、序言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想了解一个地方,可以查历史书,比如讲廿十四史,主要是讲帝王将相的生平事迹,另外还记录了经济、社会、文化、风俗、外交等事情,当中可以找到一些信息;地方志,比如讲府志、县志,记录比较详细,比如讲一个地方叫什么名字、有多少户口、有些什么风俗习惯、历史上发生了什么大事、出了什么人物;家谱,可以了解一姓一个家族的发源、迁徙、世系、生卒配葬、祖先事迹等信息,这是了解一个地方蛮好的资料;还有一个资料来源是古时候的读书人留下来的著作,因为年轻,这方面很少听到讲。 一、序言 因个人能力和条件有限,做不到上面讲的四点,我主要是根据对土话的了解,分类总结,来讲这个《东安县花桥土话研究(初级)》,讲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多指教。 我有时候在想,为什么就我这三个镇讲这种土话?有没有其他地方讲一样的土话?我这土话怎么来的?我们这些人的老祖宗是哪个?我们是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还是从远处搬来的? 一、序言 在南镇双江水库里面,有个马皇村,那里有个罗化山遗址。因为年轻,晓得的事情少,在网上又找不到这方面的资料,晓不得这个遗址出土了什么文物。为什么讲这个罗化山遗址呢?因为这个遗址边边,有一棵大银杏树,植物学家用科学办法检测,这蔸大银杏树有两千五百多岁了,据考证是是春秋战国时期当地的古越人栽的,距今约2500年的。两千五百多年面前是什么概念?和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同时代,两三百年以后秦始皇才出生。 一、序言 这样来讲,我们这个地方也是历史悠久,蛮久蛮久以前,老古人就在这里生活。 先面前,听老人家讲,晓不得哪朝哪代,发生战争,血洗湖南,湖南本地人差不多死绝了,后来从江西迁过来蛮多人,所以喊江西人为老表,老表就是共祖宗的亲戚家。我也听到我外公讲,我这里的人,是江西xià dàn过来的。 xià dàn是个什么地方?搞不清,哪个屋里有谱书,可能查得到。 一、序言 2013年2月12日,到寺门村小学去耍了一下,这个小学,先面前是胡家祠堂。想起小时候,在这里读一年级(1996.9-1997.6),虽然过去了廿十年了,但七八岁的事情还记得,那时候学堂有点古代的味道,青砖、泥砖、石础、木柱子、木头讲桌蛮长、额头上面是盖瓦的,太阳光从缝隙中照进来,在光中看到灰尘在飘。那时候老师多学生也多,从幼儿园到六年级,有几个班。 后来学堂倒闭,祠堂也荒了。讲到这里,想讲一点重要的东西,发表一点感慨。 一、序言 人生大事,惟生与死,事死如事生。木有本,水有源,根深才能枝繁叶茂。我们有尊祖敬宗的传统,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祭祀,通过烧香、化纸、下酒下饭的形式体现孝道,比如讲:清明节挂青,农历七月半接老客、送老客、做桐子叶粑粑敬祖宗,过年化团年纸,祖宗生日、忌日、过年过节气、五谷丰收下酒下饭祭祀,甚至新鲜的瓜果好菜,先人喜欢吃的东西都摆在家堂祭祀,所谓念念不忘,念兹在兹; 二是修建祠堂,又叫宗祠,是一个家族的人祭祀祖先、讨论家族大事、兴办教育的地方; 三是修谱,谱书又叫宗谱、家谱,主要记录得姓之始、列祖列宗、迁徙情况、家规家风、世系排行、生卒配葬、行谊、祖坟等信息,有“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讲法,主要作用是聚宗收族、聚宗睦族。 一、序言 上面讲的尊祖敬宗、承先启后的孝道在民国时候还有蛮浓的风气。建祠堂、修家谱,这几十年来的两三代人尽没得这种意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连祠堂、家谱是什么逮晓不得,没得一点概念。 祭祀的传统还在延续,年轻人、中年人、壮年人一年到头在外面读书、工作,有的在外面安了家,庄严至诚的祭祀仪式见的少、亲身参与的少,越来越晓不得祭祀仪式,目前尊祖敬宗的心态已经出现淡化现象,以后的年轻人更加晓不得了。 老古话讲“老年不传古,少年失脱谱”,文化传统、传统文化都是一代人传一代人,中间隔开了,就失了传。 祭祀、冢山(祖宗遗体所在之地)、祠堂(祖宗道德、灵魂、精神所在之地)、谱书,是老班人非常重视的大事情。百善孝为先,做人不能忘本,本立而道生。 一、序言 为什么要发表上面的感慨呢?因为我们现在是在讲土话,土话也是一种“文化”——语言文化。土话就是我们的母语,是我们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的“根”。 先面前,有的人到外面蛮多年,回到屋里忘记土话怎么讲了,难免会被别人讲,“土不土,洋不洋,老祖宗的话都晓不得讲了”。会讲土话,这也是不忘本,如果你土话都晓不得讲了,你讲“我是花桥人”,那也算不上是真正的“花桥人”。 先面前,听我爷爷讲:“现在的人好多呀,到处是屋,到处是人。我小时候,我院子就三幢屋,现在有十多幢,那时候讲土话的人是几千人、万把个人,现在有几万人,社会的变化好大呀。” 一、序言 社会在发展,农村人走到城市去了,年青的读书,年纪大的打工,种田、种土划不来,最多自个盘嘴子,崽女家要读书、长大了要结婚,要求高的还要买屋

文档评论(0)

好文精选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