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粗毛纤孔菌研究进展
粗毛纤孔菌的研究进展
摘要:以国内外发表的文献为依据,从分类学地位、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方面综述了粗毛纤孔菌(Inonotus hispidus)的研究进展,并对现存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粗毛纤孔菌;生物学特性;活性成分;药理活性
粗毛纤孔菌(,nonotus hispidus)是一种生长在温带的木腐菌,主要生长在活立木上,偶尔生长在倒木上。子实体于夏季和秋季出现,晚秋后变黑,主要寄生在水曲柳(Fraxinusmandschurica)、榆树(Ulmus pumila)、桑树(Morus aIba)、苹果树(Malus pumila)和日本槐(Sophora,aponica)等阔叶树,东北地区主要寄生在水曲柳上,西北地区在桑树上常见。该菌在国内主要分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北京、山西、山东、陕西、甘肃、宁夏和新疆等北温带地区。粗毛纤孔菌在中国东北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等胃病,新疆南部维吾尔族作为“桑黄”采集人药,主要用于治疗癌症、糖尿病、痛风和关节炎等疑难疾病,在德国民间主要用作泻剂人药,具有净肠通便作用。由于其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并已开展了相关研究,本文就粗毛纤孔菌的分类学地位、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1 分类学地位和生物学特性
1.1分类学地位
粗毛纤孔菌(Inonotus hispidus)曾用名粗毛黄褐孔菌(Xanthochrous hispidus),隶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伞菌纲(Agari-comycetes),绣革孔菌目(Hymenochaetales),绣革孔菌科(Hymenochaetaceae),纤孔菌属(Inonotus)。
1.2生物学特性
子实体一年生,单生或覆瓦状叠生,革质至木栓质,干后变黑,重量明显减轻;菌盖表面黄褐色至暗褐色,平展至半圆形,被粗毛,边缘钝;菌肉锈红色,厚1.0~1.5cm;菌管与菌肉颜色相近,长1.0~1.5cm,管口淡黄色,多角形,每平方毫米2~3个;孢子黄褐色,卵形至广椭圆形,9~11/μm×7.5~9μm。
陈向东等报道粗毛纤孔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5℃以下和50℃以上生长停止;黑暗条件有利于菌丝生长,光照条件下菌丝生长相对缓慢,长势较弱。李雨沁报道该菌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5~35℃,最适pH为7~9,最适碳氮比为80:1~90:1,石灰添加量1.5%时能促进菌丝生长。
1.3人工培养
1.3.1液体培养
陈向东等对粗毛纤孔菌液体培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当以葡萄糖为碳源时,菌丝体和胞外多糖产量较高,分别为0.957g/100mL和0.789g/100mL;以酵母膏为氮源时,菌丝体产量较高,为1.016g/100mL;当以米糠为氮源时,胞外多糖产量较高,为0.632g/100mL;无机氮源的菌丝体和胞外多糖产量均较低;液体培养基适宜初始pH为6.5~7.5,当pH为4.5以下或9.0以上时,菌丝基本不生长。
1.3.2子实体培养
郭楚燕等对新疆野生粗毛纤孔菌进行人工驯化栽培,以期得到适合新疆南部地区的栽培方法。在供试的原种和栽培种培养料中,配方为棉籽壳97%,石膏1%,石灰2%的原种培养料上菌丝生长速度最快,配方为棉籽壳92%,麦麸5%,石膏1%,油渣(棉籽饼)1%,石灰1%的栽培种培养料上子实体产量最高;出菇条件为温度18~26℃,空气相对湿度90%~95%;利用桑树木屑和其他阔叶树木屑代替棉籽壳栽培该菌,均可出菇,但子实体产量较低。
2 代谢过程、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
2.1代谢过程
PERRIN和TOWERS首次以葡萄糖为碳源对粗毛纤孔菌进行菌丝培养,用C示踪法对该菌中芳香酸类物质的代谢过程进行跟踪研究,发现菌丝体中酚酸类物质主要为对香豆酸和咖啡酸,而且代谢过程中苯丙氨酸转化形成肉桂酸、苯基丙酮酸和酪氨酸。NAMBUDIRI等利用Sephadex G-200从该菌菌丝体中分离得到对羟基肉桂酸羟基化反应酶,该酶既有对羟基肉桂酸羟化酶活性,又具有咖啡酸氧化酶活性,并且代谢过程中能将化合物Bis-noryangonin羟基化形成化合物Hispidin。CARROLL等从菌丝体中分离得到一种羟基苯乙烯(辅酶A生成酶),是ATP和CoA的必需酶,且能催化形成乙酰CoA。FRENCH等研究了粗毛纤孔菌中对羟基苯丙烯酸转化成对羟基苯甲酸的机制为非氧化酶系统,首次报道在真菌中能把C6―C3酸转变成C6-C1的衍生物。
2.2化学成分
CASALICCHIO等从粗毛纤孔菌子实体中分离到氨基酸和脂类物质
文档评论(0)